音樂要素漫談--多調性和無調性(1 / 1)

音樂要素漫談--多調性和無調性

談談“多調性”和“無調性”。這兩個詞在二十世紀音樂範疇中常可見到,在過去時代則很少見,這是因為二十世紀的許多作曲家打破了傳統的調式調性觀念,采用了全新的音樂語彙。

對於習慣於古典音樂如十八、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的人來說,多調性和無調性簡直是難以忍受。什麼是多調性呢?這就是在同時出現兩個甚至三個不同的調性,比如一個大樂隊,弦樂聲部在C大調上演奏一條旋律,木管聲部在E大調上演奏另一條旋律,它給人的感覺就會很奇特,讓人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滋味。您還記得我們在介紹節奏這個要素時談到的“複合節奏”嗎?一個聲部兩拍子,另一個聲部三拍子,它造成的感覺是多元化的、大空間的。多調性也是如此。現在請大家聽一首巴托克的小提琴二重奏,它很短,隻有33秒,但由於使用了多調性,聽上去十分新鮮而且讓人覺得趣味無窮。

[巴托克小提琴二重奏,第27曲]

這種在不同聲部中使用不同調性的所謂“多調性”手法,在二十世紀作曲家手下很多見,他們就是要打破原來的單一調性思維,造成更大的空間感和多元化的感覺。在十九世紀末也有些作曲家不滿足讓某個調性一統天下,他們不僅利用轉調來造成變化,還加密轉調的頻率,有時候兩個小節就轉一次調,其結果是幾乎聽不出來有什麼調性了。二十世紀的多調性與它不同的,是不在時間順序上頻繁轉調,而是在同時出現不同的調,這種做法比頻繁轉調更大膽。

至於無調性,那就是更進一步地對傳統的破壞了。我們曾經說過,一個調式就有一個特定結構,如主音、屬音、下屬音等等,音階中的每個音各司其職,不得越位。在無調性音樂中,這種結構被徹底破壞了,無所謂主音、屬音,他們成了無君無王的一群,它們可以自由自在地進行到任何一個方向,無所顧忌地讓音樂在任何一個音上開始和結束。這種無調性音樂會使聽慣了古典音樂的人無所適從,因為我們幾乎沒法子來哼唱這種旋律。現在就請大家來欣賞一首勳伯格的小曲,選自他的《五首管弦樂小曲》。您聽聽看有什麼樣的感覺。

[《五首管弦樂小曲》第五曲,3’27”]

無調性的音樂有一種解放的感覺,它無拘無束,因而也就有了極大的空間。我們覺得它很象是二十世紀的抽象繪畫,或是畢加索的變形畫,原本具體嚴謹的物體或人物形態在這種畫麵上瓦解了,變得自由而新奇。

無調性音樂對於樂器演奏者來說,是有難度的,而對於歌唱者來說則更難,因為沒有了習慣的調性依據,它很不容易唱準。現在讓我們來聽聽貝爾格的歌劇《露露》中的“露露之歌”,它的旋律有點像是說話,但絕不是瞎唱,而是作曲家盡心設計的。

[《露露之歌》2’14”]

您有什麼感覺?是不是有點受不了?曾有一些不喜歡二十世紀新音樂風格的人問那些手法奇特的作曲家,為什麼寫難聽的音樂。而他們的回答是:我們覺得這很好聽。

這裏沒有什麼大道理,隻是審美觀不同罷了。你有權力喜歡或不喜歡。要知道,“美”的概念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沒有唯一的標準。

好了,關於調式調性、多調性和無調性,我們說的不少了,現在就結束這個話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