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了怎麼辦?一是應該有新觀念,二是必須有真本領。
再就業太難了,大批農民向城鎮湧進,下崗職工越來越多,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可是,你也應該看到,一方麵,有許多下崗職工待業在家,另一方麵,社會上有許多工作崗位急等著人們去上崗。為什麼?一些多少年來端鐵飯碗已經習慣了的人們,在心理素質、思想觀念上無法適應新的現實。
一是擇業的主觀要求脫離了社會的需求,“體麵、錢多、舒適、離家近”,期望值太高了;二是受到傳統擇業觀念的影響,“一全民,二集體……”抱著把職業分成若幹等的偏見不放;三是仍然迷戀過去的就業觀念,想再捧一個“鐵飯碗”,缺乏對各種就業方式的認可,不願意從事各種非正規的職業。下崗職工擇業的失敗常常是因為其錯誤的擇業觀。具體表現為下列幾種情況:
第一,“工作不僅舒適而且還要多掙錢,不然的話,寧願待業也不幹”。這是選擇職業的時候比較常見的誤區之一。在選擇職業的時候,考慮收入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要從整個社會經濟收入水平和勞動能力水平考慮選擇收入比較高的職業,不要隻想收入高不高卻不考慮個人的勞動能力,更不能寧可待業也不從事收入低的職業。
第二,“不符合興趣、愛好的工作不幹”。這是選擇職業的時候另一個常見的誤區。選擇職業的時候不顧自己的勞動能力水平怎樣,更不考慮自己感興趣、愛好的職業所能提供的就業職位數量,隻想著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不符合的就不幹,就算工作也不認真,這是不符合實際的幻想。
第三,“隻要牌子響的單位做什麼都行”。這是職業選擇的另一個誤區。其實單位的牌子響,在市場經濟中,僅僅是該單位的工作效率高或者經濟效益較好,企業的文化素質水平高、知名度高。去該單位就業的確很好,可是這樣的單位對就業者的素質水平的要求往往很高。
第四,“不管什麼職業,能夠找離家近並且不累、能自由自在的單位就考慮。”擇業的時候考慮家和單位的遠近是正常的,但是隨著城鄉交通狀況以及交通工具的改善,家和單位的距離已經不再成為擇業的重要條件。最主要的就是要考慮所選擇的單位是否能讓你的勞動能力獲得充分發揮。第五,“不管職業,隻要能夠幹一輩子就行”。這是下崗職工選擇職業的又一大誤區。的確,選擇職業的時候,考慮相對穩定是正常的,總不能在一個單位幹幾個星期就換個單位。可是,找一個做一輩子的單位的想法對於下崗職工來講,太不明智了。在市場經濟中,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變化,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幾十年不變的職業崗位將愈來愈少。
就業靠的是競爭,上崗靠的是一個人的能耐。除了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以外,再就業人員還應該具備適應市場變化和新職業要求的能力,具備不斷進行自我開發、自我積累勞動技能的能力,這是真正重要的。現在,我國國有企業職工的文化素質偏低,缺乏職業技能以及競爭力,這種現狀亟待改變。
再就業並不表示回到原單位或者相同的崗位,從事以前做過的工作。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已經有很多職工懂得了,“精一招,會兩招,學三招”,他們以強烈的競爭意識,投身於技能儲備和知識的學習熱潮中去。
再就業是一次十分痛苦的磨煉,是一次新的選擇。要想更好地生存,就必須就業。
職場上要瞧得起自己,敢於重新為自己估價
30歲的李明,是台灣一家本土銀行的AO(業務員),工作5年了,但薪水總是在3萬多塊台幣間徘徊。他常挖苦自己說,喜瑪拉雅山珠穆朗瑪峰每年因為板塊運動,還會長高幾厘米,而自己每年薪水的厚度,卻總是一動也不動。他也曾鼓起勇氣與老板談過幾次,但老板總是以公司的體製,以及日後公司發展將帶給李明的美好前景為由,讓李明“眼光放遠點”,以大局為重。其實,李明工作很努力,也曾有多家外商銀行要用更高的薪水和職位挖他,他也曾想過要再出國深造加強自己的金融專業。但年輕的他,總在老板不斷地挽留下心軟,選擇繼續堅守崗位。受最近一年台灣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楊寧業績大幅滑落,原來老板對他“關愛”的眼神,也開始轉為“不耐煩”。楊寧突然明白在市場經濟的結構下,老板的心裏才不管你過去立下多少汗馬功勞,現在貢獻不足的人,就是對公司的負債!李明覺得很氣餒,便有了跳槽的打算,隻是現在台灣的銀行同業都在緊縮人事成本,遇缺不補。更讓李明怨歎的是,昨天遇到同期進銀行,後來跳槽到另外一家外商銀行,目前已經升到副經理的老同事,他不禁跟這位同事大吐苦水。後來,這位老同事告訴他一件事,讓李明心中久久無法釋懷,之所以遲遲沒有加薪升職的理由,竟然是他的老板認為:“現有的價格,已經足夠讓李明賣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