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關心嫉妒自己的人
對嫉妒自己的人,不但不恨,反而為之排憂解難,鋪路架橋,這是減弱嫉妒的妙法。改革開放以來,發家致富的農民越來越多,有的農民一兩年一躍而為“首富”,幾萬、幾十萬的資產,令人“眼紅”,嫉妒之心可想而知。為了減弱嫉妒,他們為鄉親們辦好事,出資辦廠、辦電、辦學,撫恤老弱,救濟貧困,結果不僅減弱了嫉妒,而且贏得了鄉親們的愛戴。相反,有些“萬元戶”卻不懂得弱化嫉妒的道理,他們和鄉親們的關係過度緊張,因而經常為自己生命財產的安全憂心忡忡,坐立不安。
3.對小名小利退避三舍
競爭勝利者切忌:利無論大小務必搶先。事業上獲得成功,已經成為嫉妒的目標,在有關引人注意的小事上還要爭先、“把尖”,可謂火上澆油,實在是下策,如果能夠將更多的名利給予不太如意的人們,便可以慰藉其焦急之情,減弱一點嫉妒。
有些不明智的領導者,一遇評先進、選勞模的事兒,務必挺身而出,惟恐落人之後。殊不知,這會越來越加劇下屬對自己的嫉妒,導致自己“後院起火”的惡果。
早在先秦時期,道家創始人老子就主張:“不敢為天下先”,意思是不要同下屬爭名逐利,凡事搶先。他認為同下屬爭名利,必然失去下屬的支持,失去自己的地位,“金玉滿堂,莫能守之”。現代的人們,確實應該仔細玩味一下“不敢為天下先”的真諦,以減弱嫉妒。
6.不要與當事人輕易地分道揚鑣
受強者的刺激而產生的嫉妒,往往又是弱者希望成為強者的病態心理。這種欲念,畢竟也是“一線光明”:希望變成強者。就這一點而言,我們與嫉妒行為的當事人是一致的,差別在於怎樣由弱變強,是用“有飯大家吃”的作法拖住強者的後腿呢?還是用“好馬劣馬,拉出來遛遛”的作法與強者進行正常的競爭?
如果你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你就有可能在交往中找到消除嫉妒行為的正確途徑——求同存異,以同化異。也就是說,仍然把具有嫉妒行為的當事人作為正常的交往對象,增強他為“一線光明”的欲望去努力的信心,並誠懇地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弱點,正視自己的這些弱點,真心地幫助他克服這些弱點。這樣,他的心境就會趨於平和,不再把強者看作自己的威脅,自然也就有了容人之大度。當然,這首先需要被嫉妒者有容人之大度。既然人家把你視為嫉妒的對象,就說明你有勝人之強處,那麼,你可千萬不要辜負了對方給你的這份榮譽。對於如此看重於你的人,你有什麼道理要排斥呢?隻要你能夠幫助對方實現由弱變強的目標,你就會在對方的心目中樹立起“貨真價實”的強者形象;而且一旦對方從弱者的地位奮起,最終變為強者,也就會從根本上剔除那種病態的心理。如果你沒有這種博大胸懷,就等於說你也存在惟恐人家超過你的病態心理,那麼,你也無需去責怪他人的嫉妒行為了。
7.豎起正義的旗幟
嫉妒行為是人際關係的腐蝕劑,作為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尤其是領導幹部,在交往中不能因為懼怕關係的複雜性而退避三舍,更不能對流言蜚語聽之任之,甚至人雲亦雲,對遭受中傷的人物采取不負責任的態度。如果能夠帶頭挺身而出,主持正義,就有可能衝破嫉妒者所布下的迷霧。在交往的過程中,作為領導者如果能夠主持公道,伸張正義,能夠按照原則協調各方關係,那麼,他所在的交往圈就是一個氣氛清明的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