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不斷學習,及時彌補人生的缺憾(2)(3 / 3)

幾乎在每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中,成吉思汗都處於劣勢,可為什麼大多數情況下又是以他的勝利而告終呢?除了成吉思汗本身能征善戰,足智多謀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善於向別人學習,即便對方是自己的敵人。

成吉思汗對於工匠有著極大的興趣,每次戰役之後,工匠一個不殺,都帶到大漠,讓他們從事生產。這是因為蒙古生產技術落後,尤其缺少工匠。也真難為成吉思汗能想出這種辦法來,用最快的方式趕到了時代前沿,不亞於經過了幾次科技革命。他用工匠們建造了很多的大兵工廠,生產作戰所需的兵器。

有一個俘虜想活命,但他又不是工匠,當元朝軍隊過來檢查時,他用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上來回換了兩下,表示他會鋸木頭,他居然因此就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有一個西夏的降人,工技嫻熟,因而深得成吉思汗的寵愛。當耶律楚材到成吉思汗身邊時,這個工匠譏諷他說:“現在是需要工匠的時候,你這個酸秀才來幹什麼?”足見當時工匠的地位是很高的。而

且,成吉思汗還把被俘的工匠組成了獨特的軍種——工匠隊。有人說,這是古代軍事史上最龐大的獨立兵種。

充分利用工匠,保證了元朝軍隊的武器始終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他們不僅有拋石機、連發弩、“火焰噴射器”,還從漢人那學來了火藥技術,改進了火器,建造了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在後來的攻城戰中,炮兵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四大發明中的火藥技術傳到歐洲,就是元朝軍隊帶去的。

以當時幾乎是最落後的民族掌握時代最先進的技術,成吉思汗用一個“借”字,解決了幾百年都不一定能解決的問題,這不僅表現了他的謙虛好學,更表現了一代天驕的雄才大略。

成吉思汗為了改變國家的落後麵貌,努力學習別的民族先進的理念,進行改革,以彼之長,彌補己之短,這在當時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麵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我們不應該感到害怕或是極力去掩飾,這樣隻會讓我們的缺點和不足更明顯,對我們的發展也更不利。我們應該做的,是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然後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這樣才能不斷得到進步。

品悟人生

每個人身上總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積極地向別人學習,以人之長補己之短。

多在在平時提升自己

不管幹什麼事,都要把工夫用在平時。隻有平時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學習,就不會造成“臨時抱佛腳”的尷尬局麵。有的人就是這樣,等到了緊要關頭,才發現自己才疏學淺,白白地浪費了大好機會,到那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因此,人隨時要有憂患意識,隨時需要為自己準備好必要的“盤纏”。

曾國藩就是一個隨時為自己準備“盤纏”的人。

曾國藩9歲時已經讀完了五經,15歲時,受教讀《周禮》、《禮儀》,直至能夠背誦。還讀了《史記》和《文選》,這些恐怕就是曾國藩一生的學問基礎。曾國藩在14歲時因一首詩而得了一門親事。他之所以少年能早早顯達,推究其根源,實在是靠家學的傳授。但是,從根本上說來,曾國藩一生的學問功業,還是基於他自己的發憤苦讀,不斷為自己增加“盤纏”上。

曾國藩在青少年時代就酷愛學習。1836年的那次會試落第後,他自知功力欠深,便立即收拾行裝,悵然賦歸,搭乘運河的糧船南旋。雖然會試落榜,但卻使這個生長在深山的“寒門”士子大開眼界,他決定利用這次回家的機會,作一次江南遊,實現“行萬裏路,讀萬卷書”的宏願。這時,曾國藩身邊所剩的盤纏已經沒有多少了。路過唯寧時,遇到了知縣易作梅。這個人與曾國藩的祖父、父親非常熟悉,與曾國藩也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