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聽到善道就應該馬上依此去行動,哪裏還要等人勸?”隻要是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就要馬上付諸實踐,不要成天在那兒幻想。也就是說,摒棄光想不做的心態。隻要是敢於開始,無論遇到多麼困難的是,隻要在做,事情總是朝著目標而去,事情就會取得成功。
鑒真14歲時就隨父親入大雲寺,看到佛像莊嚴,觸動了長久積存在心中的向佛之願,就對父親講要求出家,得到父親的同意,父子倆同為一師。後來,在諸家名僧的指導下,鑒真學業大進,取得了很大成就。
天寶元年,鑒真受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的邀請決定去日本傳法,從此開始了他六次東渡的艱難曆程。
正當鑒真一行在籌備船糧時,由於受到學者如海的誣告,官方以海賊盛行為由,不許出海,沒收所造船隻,物品還僧,如海被杖六十後發回原籍還俗。四位日僧放還回國,但榮睿和普照讓另外兩位先回去。第一次東渡計劃失敗。
榮睿和普照避開官府,又來找鑒真商量。鑒真另想辦法,買來一條軍用船隻,雇了18位船工,置辦了大量物資和佛教經像法器,帶上連兩位日僧在內的幾位僧人,各類工匠85人,於天寶二年開航。但船行到狼溝浦,被惡浪打翻,眾人落水。第二次東渡又遭挫。
船修好後,到大嶼山一帶停了一個月,結果又遭風浪,船再次被打壞,水米全無,人員餓了三天,才得到當地人的救援,安置在明州的阿育王寺。第三次渡海又失敗。
天寶三年初,鑒真遣三人前往福州買船置糧,自己率三十多人南下。到溫州時被攔截,原來揚州僧人--鑒真弟子靈莫擔心師父,數年間生死不明,請各地發現後留住。鑒真又被護送回揚州。第四次渡海的努力又受挫。
天寶七年春,榮睿和普照又來到揚州崇福寺找到鑒真,鑒真又開始準備渡海用品,自六月於新河出發,同年十月中旬,在航海途中被狂風吹到了振州。上岸後渡過海峽到雷州,經廣西而到廣州。這時日僧榮睿因病在端州去世。鑒真到廣州後住了幾個月,又到韶州,另一位日僧普照這時告別鑒真北上明州阿育王寺,臨別時,鑒真執手悲泣。由於長期奔波,加上天氣炎熱,鑒真雙目逐漸失明,他離開廣東,到江州乘船到江寧,返回揚州。第五次渡海也沒成功。
天寶十年,日本遣唐大使一行人來拜見鑒真,請他再次東渡,66歲的鑒真允諾了,十月底上船,隨日本使臣東行,這時普照也聞訊而來了。帶去的法物有佛舍利、多種佛像和菩薩像,經卷48部,還有一些書法真跡等。
這次渡海經過周密準備,避開了寺院方麵的嚴密防範,於11月15日正式開航,四舟齊發,12月7日到達日本本土。曆經12年,鑒真誌向不改,前後六渡,終於遂願。
鑒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與玄類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一樣,都是不朽的,他給日本文化以多方麵的影響。就佛教方麵而言,他傳播了中國佛教南山律、相部律,日本奉他為南山係第三祖,相部係第五祖。他又傳播了天台宗教法,他帶去的經典中,天台部分就有《止觀法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四教儀》、《小止觀》、《六妙門》、《釋祥波羅密次第法門》和《法華懺法》等,是日本弘傳天台宗的先驅。鑒真對佛教建築、造像、雕刻等都很在行,他造戒壇依南山宗的規則,但又參考天台教理。唐招提寺的建築風格教建築。鑒真還精逋醫藥,被日本奉為醫學始祖帶去的書法藝術作品也對日本的書法產生了影響;影響到日本以後的佛留有一卷秘方。鑒真去日本傳法,先前其他僧人也可能多次想過,但是隻有鑒真成功了。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其他人因為害怕困難光想不做,鑒真不怕艱難,勇敢地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是心動的時候多,行動的時候少,把希望放在今天,而總把行動留在了明天。夢想著成功,卻沒有付諸行動。而真正的成功者,則是把行動放在現在,把希望放在未來。他們將“拖延”當作最可怕的敵人;因為它在不知不覺中竊取你的時間、品格、能力、財富,使你成為它的奴隸。做一個反應機敏的闖將吧!在你果敢的決策和當機立斷的執行麵前,每一個人都會為你幹練、說幹就幹的魅力折服。那麼,還有什麼不能做到,還有什麼目標不能達到呢?
品悟人生
隻要是敢於開始,無論遇到多麼困難的是,隻要在做,事情總是朝著目標而去,事情就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