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剛剛即位時,對政事勤勉用心,重用了一批賢臣良將。一時朝野上下風氣清明,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當時的丞相李伉輔佐年輕的君主,整日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有一段日子,因為用兵西北的事情,李伉和參知政事王旦經常要很晚才能吃飯。
一次,巳經是深夜了,他們才忙完了當天的決策和軍用調度開始吃飯。王旦瞧瞧吃著飯還若有所思的李伉,又瞅瞅眼前的清粥小菜,不禁歎息道:“唉,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過些悠閑無事的日子呢?當年嫻熟的書畫詩詞都因為政事給丟棄了呢。”正在沉思的李伉聽到王旦的抱怨,苦笑一下,微微搖了搖頭,對王旦說:“王賢弟切不可忘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多少有點憂患,可以成為警戒。就算是真有一天四方安寧無事,也未見得朝廷還會風平浪靜。我死之後,必定由你來出任宰相。朝廷很快就會同敵人和親,一旦邊境無事,風調雨順些,恐怕皇上就會逐漸生出奢侈之心了。陛下尚且年輕,多些警戒未嚐不是好事。”王旦對這番話卻不以為然,覺得李伉是小題大做了。
李伉每天都會將各地的水旱災害、盜賊為亂以及不孝件逆等等事情一一上報給真宗,真宗聽了很不高興。王旦也覺得拿這些小事來讓皇上心煩實在是沒有必要,更何況還每次都是這些不美之事,總會有違皇上的心意。王旦多次勸李伉,李伉卻自有道理,他說:“皇上年少,應當讓他知道四方艱難,這樣才會常懷憂懼之心。要不然,正處在血氣方剛年紀的皇上,就很有可能誤以為天下太平、四時祥瑞,把心思都用在聲色犬馬上麵,或是大興土木、興兵打仗、興建廟宇。我老了,怕是看不到這些了,這都是你日後要擔心的事情啊!”
果然李伉死後,真宗認為同契丹已經講和,西夏也納貢禰臣,幹是便封禪泰山,祭祀汾神,大肆建造宮殿,還搜求亡仕的典籍,沒有一天閑暇。還任用了一批善於歌功頌德,根本不用心政務的奸佞小人,如王欽若、丁謂之流。王旦看在眼裏,卻毫無辦法。想要進諫,自己已經和這些佞臣同流合汙;想要辭官離去,但皇上著實待自己不薄,就這麼撒手不管實在於心不忍。處在這樣進退兩難的境地裏,王旦才知道李伉當初的憂慮是多麼有先見之明。
洪水未到先築堤,豺狼未來先磨刀。如果沉溺於安樂,沒有危機意識,一定會意誌消沉,懶惰放逸,缺乏警覺性,智慧及能力就會日益減損。當危險急難來臨之際,就會措手不及,驚慌失措,不知如何處理。
避免的方法就是:“居安慮危,處治思亂。”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從小處說,個人能夠身安心和;從大處說,國家安定。
品悟人生
正如孟子所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會因為安樂的環境而忘卻自己的憂患意識。
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正確的路
生活中,我們應該清楚什麼適合自己,我們適合做什麼。如果我們是一隻雞,我們就應該從土裏刨食中找樂趣,如果我們終日羨慕蒼鷹在天空翱翔,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夠變成蒼鷹,那麼我們便連土裏刨食的丁點而樂趣都沒有了。我們應該經常問一問自己:我的能力如何?我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我的理想中哪些是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哪些是永遠都達不到而應該放棄的?
其實,一個人無論高低貴賤、貧富美醜,最難能可貴的卻是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追求什麼——正確地做出自己的選擇,不為那些世俗的觀念所困惑,做適合自己的,而不是自己最想做的。
從前,有個老鐵匠,臨死前將兩個兒子叫到床前,對他們說:“我打了一輩子鐵,現在即將離開人世了,我沒有什麼東西留給你們的,隻有兩塊我收藏已久的上等玄鐵……”話還沒說完,老鐵匠就咽了氣。
在老鐵匠的兩個兒子中,老大身材魁梧、天生力大,喜歡舞槍弄劍;老二卻瘦小孱弱,喜歡鑽研一些針頭線腦的小玩意兒。
老鐵匠死後,這兩個兒子便按照自己的喜好,將得到的玄鐵利用上了。老大用它那塊兒玄鐵打了一把寶劍,每天都刻苦練劍,下了不少的功夫。老二卻將那塊兒玄鐵打造了幾把錐子,出門擺攤給人縫縫補補,賺點小錢補貼家用。
哥哥見弟弟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很不高興,便對弟弟說:“玄鐵本來就是打造寶劍的上等原料,而你卻將它打造成了幾把破錐子。你想想看,我今後可以利用這把寶劍建功立業,而你卻隻能用這幾把破錐子維持生計,真是目光如鼠呀。”弟弟聽了既沒有生氣也沒有反駁,依然埋頭做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