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隻身約堡(1 / 3)

第三章 隻身約堡

桔河那顆重21克拉的“閃閃發光的石塊”

口哨與警棍

“西蘇魯是誰?”

兩隻新口杯與6便士的洗發劑

“優秀而體麵的青年夥伴”

“你們怎麼把一個卡佛爾人帶到電車上來?!”

亞曆山大人的怒吼

如果你在南非問起黃金和金剛石是怎麼發現的,人們就會給你講一個遙遠的故事……

1866年的一天,在金伯利地區,一個小女孩在桔河的南岸邊拾到一顆閃閃發光的石塊,便帶回家給她媽媽看。“你們拿著玩吧。”媽媽說。第二年,另一個布爾人農場主沙爾克範厄凱克來雅可布斯家訪問。這塊閃光的石頭引起了他的興趣,“我可不可以買下呢?”他不好意思地問。雅可布斯的妻子,即那位小女孩的媽媽覺得好笑,“你就拿去吧,反正我們也是讓孩子們玩的。”尼凱克又把它轉交給一位名叫奧萊利的商人,請他鑒定是塊什麼石頭。這位商人將它帶到霍普敦,逢人便出示,一口咬定是鑽石,結果遭到友人們的嘲笑。後來他又把這塊石頭帶到柯勒斯堡,有些人勸他把這塊石頭寄給格雷厄姆斯敦的亞瑟斯頓博士鑒定。這位博士經過長時間的沉默後宣告,這塊石頭是鑽石。這塊鑽石重21克拉,被命名為“歐雷卡”,並在經過一係列曲折的周轉之後,以500英鎊賣給了開普殖民地總督菲利普沃德豪斯爵士。

尼凱克先生是一位誠實的人,他將賣得的錢的一半分給了雅可布斯太太。兩年後,尼凱克先生聽說一個黑人巫醫擁有一顆閃光的大石頭,就去拜訪他。他們的交易很快就做成了。尼凱克先生以價值250英鎊的牛群換取了這塊石頭,這令黑人巫醫驚異不已。當然他不會知道,這位白人先生又以11200英鎊的價錢將這塊不起眼的石頭賣給了利立菲兄弟公司。這就是那聞名於世的被後人稱為“南非之星”的金剛石。隨之而來的就是瘋狂的“金剛石熱”。這樣,一座城市就於1870年建立起來,並以當時的英國代理殖民大臣金伯利的名字命名。金伯利城於1911年上升為南非的第六大城。因為這座城市以金剛石聞名,在短期內沒能發展其他產業。同時比較容易開采的砂礦以及金剛石產量在世界市場相對過剩,“金剛石城”在南非曆史上就像一顆稍縱即逝的流星,在經過幾次起伏後衰落下來。1946年,它的居民還不到56000人,因而被“黃金城”約翰內斯堡取而代之。

1870年,在瓦爾河北岸的祖潘斯伯格地區發現了金礦富集層。三年後,在萊登堡地區又發現了更多的金礦富集層。1884年,在東部的巴伯頓地區發現了更有價值的礦層。兩年後,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後簡稱蘭德)這塊高地發現了豐富的金礦脈,一個黃金巨人被從世界各地蜂擁而來的冒險者吵醒了,他們中有旅行家、軍人、傳教士、犯人、水手……一位當事人曾這樣描述淘金者的瘋狂:“水手們離開了泊在港口的船,士兵們離開了軍隊。警察扔掉了步槍,放走了犯人。商人放棄了他們興旺的商業,職員們離開了他們的辦公室。農民們讓他們大群的牲畜活活餓死……”他們眼裏隻看得見一個詞:黃金。

約翰內斯堡,這座南非共和國最大的城市,就是在1886年由第一座淘金者營地發展起來的。據說這個名字的來曆是由於當時該地的四個測量員的名字都叫約翰內斯。然而最近的研究又將其來源移到當時該城的政府官員身上,他的名字叫約翰內斯皮特勒斯邁爾。這座城市的發展是驚人的。一年之後,它的人口就超過了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建城10年後,它已有15萬居民,成為南非最大的居民區,目前它仍雄踞於南非經濟中心的位置。在股票商和銀行經理嘴裏,這個冗長的名字已簡化為“約堡”。後來,打字員又省去幾個字。因此在票據和商業信函上,約翰內斯堡是由三個字母表示的:JBG。約翰內斯堡的發展當然是與蘭德金礦的飛速發展分不開的。蘭德金礦區的礦脈就在約翰內斯堡東西約70英裏地帶中,換言之,約堡正居於世界上最大的黃金開采區的中心。再看看蘭德的產金量吧:1886年,其黃金產量僅占世界產量的0.16%;1898年,已占27%之多;1913年,其產量已居世界黃金產量的40%。1970年是南非黃金年產量最高的年份,高達1000噸,處於低穀的1991年仍生產了597噸。目前,南非每年產金約為700噸左右,相當於西方世界總產量三分之二。

1941年,23歲的曼德拉來到了這個被稱為“小美國”的南非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這對他來說是個很大的轉折。以前在特蘭斯凱,因為它是黑人保留地,出身貴族的他總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人們對他的態度也是謙卑恭敬的。這裏是約翰內斯堡,白人經濟統治的中心,黑人的地位低下,種族歧視的現象處處可見。以前是部落生活,大家族住在一起,相互照應,無拘無束;現在是城市生活,住宅區肮髒擁擠,破爛不堪,鄰居也互不相識,毫無往來。以前是農村生活,雖然沒有現代設備,但風景優美,無憂無慮,看到的是可親的麵容,聽到的是牲畜、小鳥的叫聲;現在是工業節奏,一切都是那麼匆忙,蜂擁的人流,呼嘯而過的轎車,白人的冷眼,高聳入雲的建築和無處不見的路標、電話、商店、乞丐……

一位朋友介紹的黑人帶著曼德拉出去轉。“這是考洛西姆戲院,聽說有2300個座位,每天都滿座。”“這條街是拉佛戴街用B邊和它交叉的是福克斯街。”“看,那邊就是米特羅電影院。”介紹之間,這位黑人朋友不時流露出一種先來者的傲慢,但一談到種族歧視或一看到“限於白人”的招牌,就情不自禁地罵起來。這座城市確實有它的奇特之處。初建的幾十年裏,沒有人說布爾語,它成了英國遊民和環球冒險家的樂園,喝香棋酒、開妓院的外來者無惡不作。在靠務農起家的布爾人眼裏,這座城市是撒旦的產物。有一次,當時的德蘭士瓦總統克魯格在約翰內斯堡發表公開演說時,也情不自禁地稱呼他的聽眾:“上帝的子民們,你們這些大地的兒子,異鄉人,新來者,是的,你們這些盜竊犯和殺人犯!”

曼德拉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高樓林立的市中心、各種膚色的人群。應該先去找從烏姆塔塔來的朋友,這是他身上帶著的唯一的地址。這位朋友在皇家礦業公司當監督員。當他見到曼德拉那魁梧的身材時,就說:“行。我們那兒正缺少一個礦工警察,你就先幹著吧。等過了一段試用期,如果表現不錯,我可以推薦你當職員。”說完,他交給曼德拉一個口哨和一根回頭棍。每天,曼德拉站在通向黑人礦工住宅區的大門旁。看著那些拖著沉重步伐,完成了一天辛苦工作的黑人礦工,他想了很多很多。這就是種族歧視的嚴酷現實:一方麵是城區和白人居住的市郊,於淨、繁榮;另一方麵是黑人礦工住宅區,肮髒、擁擠。在這裏,曼德拉開始了他的政治教育第一課。

南非早期金礦業的曆史是與英國“帝國主義分子”羅德斯的名字連在一起的。“帝國主義分子”一詞對謝西爾羅德斯來說並不是貶義,而是一個光榮的稱號。他深信“盎格魯薩克遜種族”賦有統治世界的天職,並一直夢想著建立包括非洲、亞洲、歐洲及美洲的大英帝國。經過在金融市場和采礦業一番爾虞我詐的搏擊,他從一個一文不名的鄉村牧師的兒子一躍成為世界上最有錢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最後成了開普殖民地總理和英國南非公司的董事長。羅德斯在非洲的目的是建立一塊連接地中海和好望角的英國領地,修建一條從開羅到開普敦的鐵路和相應的電報網。這一野心因為他策動推翻克魯格總統的政變未遂而未能實現。然而,他擁有的南非固本金礦公司建立的剝削黑人礦工的製度卻在約翰內斯堡一直延襲下來。

招募金礦工人有一個結構嚴密、頗有成效的組織網絡,它覆蓋非洲南部和中部的廣大地區,並保證使廉價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流向礦山。礦主聯合會主席於1930年在南非聯邦的《土著經濟委員會報告書(1930—1932年)》中指出:“如果沒有非洲南部的大量土著勞動力的供應作為基礎,就決不可能開辦我們現在知道的任何黃金采掘工業,即使開辦起來亦決不可能維持下去。這就是事清的真相。”從1936年以來,南非的金礦在正常狀態下每年雇用30萬非洲人。招募代理人通過傳統的渠道,從政府當局到部落酋長把受雇名額層層分配下去。契約一般要求非洲雇工在礦山工作6個月到18個月。受雇者在契約上畫押後,就離開家鄉到礦上做工。

“為什麼公司不讓礦工多幹幾年而要如此頻繁地更換呢?”有一次,曼德拉情不自禁地問這位當監督員的朋友。這位朋友歎了一口氣,解釋說,“你隻了解他們的住房條件,還沒到井下去看過。礦工要躺在深達2.5公裏的狹窄的坑道工作麵開采,空氣悶得不堪設想,溫度在攝氏35”以上。由於這種苦役勞動的結果,礦工的身體極度衰弱,以致公司不得不每年把全部黑人礦工更換一次。當然,也有礦工頂下來了,願意繼續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