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全國取消供給製,大使館黨委按照中央規定,給大家定級定薪,李、瞿都覺得給自己定高了,於是主動提出少要400盧布和700盧布。他們在國外發表文章所得稿費,大部分也都作為黨費上交了。
根據毛澤東關於向蘇聯學習的指示,一時間,國內來了大量的代表團,他們一來,不僅要參觀訪問,還要舉行雙邊會談和座談等活動,經常要求駐蘇使館派翻譯人員參加服務工作。而駐蘇使館也正處於初建階段,人員很少,因此大使館不得不經常借調瞿獨伊。如此一來,莫斯科分社的工作就隻能是李何一個人來承擔了,搞得他十分辛苦。
在不違反蘇聯政策的前提下,設法突破,創造性地開展采訪活動
當時,蘇聯政府對外國記者管理很嚴,規定駐莫斯科的外國記者凡要到距市區50公裏以外的地方采訪,都必須事先向有關部門提出書麵申請,獲準後方可出行,否則將被視為違法活動,遭到查處。申請手續程序相當繁瑣,用時也非常長,這給李何、瞿獨伊的新聞報道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於是,他們就與大使館的人商量,看能不能想些辦法,加以突破。
1952年5月,中國農業代表團訪蘇。代表團除農業部負責人外,還有一些農業勞動模範。當時,蘇聯政府對外國代表團的人數和參觀地點,雖然也有種種限製規定,但管理上並不像對新聞記者那樣嚴格。鑒於此,李何、瞿獨伊夫婦就和農業代表團的領導協商,雙方議定:李、瞿均可作為代表團的成員出行,李的身份是代表團秘書,瞿的身份是翻譯,這樣一來,兩人就可以一起隨團赴各地參觀訪問了。
代表團每到一地開展活動,瞿獨伊就把代表團的翻譯、秘書兩項任務都承擔下來,李何就可以集中精力,搜集、記錄有關資料,埋頭從事記者的工作了。
後來,他們又將這種經驗沿用在了中國青年代表團、中華全國總工會代表團的赴蘇活動中,既完成了帶團參觀訪問的翻譯、秘書工作,又擴大了新華社記者的采訪活動範圍,作了許多新聞報道,同時還不違反蘇聯的有關法規。
一次,代表團參觀一個地區,那裏天氣很熱,氣溫高達39攝氏度。列車裏就更加悶熱了,氣都透不過來。為了趕稿子,當列車到站,停靠休息時,李何趕快下車在站台上找個涼快的地方,坐在水泥台階上,用膝蓋當桌子埋頭寫稿。他的身體原本較差,那次隨團出訪,由於勞累過度,中途突然暈倒。代表團成員勸瞿獨伊陪他到當地醫院住院治療,但李何卻堅決不同意,堅持帶病隨團參觀訪問,令代表團的成員都深受感動。
寫文章、發新聞報道,反複推敲,精打細算,力求少花錢,多辦事
當時,在莫斯科向國內發稿,必須經過蘇聯外交部新聞司的批準,而且事先要翻譯成俄文,送蘇聯新聞檢查處審閱,手續也是極為麻煩。經過多次溝通,蘇聯方麵才同意安排一個懂中文的幹部負責此項工作,但費用卻是相當昂貴。他們規定發稿必須以電報的形式發出,每個字要30戈比,如果是業務來往的電報每個字更要高達兩個半盧布,而且必須事先在電報局存上一筆美元,供最終結算。另外,從莫斯科往北京打長途電話每分鍾是14盧布,同樣也必須先在電報局開戶存進一筆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