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許多中學生在學習時一遍遍地看書,很少合起書來回憶書中的要點、思路、公式等。結果書一看就懂,一放就忘。由於書一看就懂,不費腦筋,所以大腦興奮不起來,常看見有的學生看著書就睡著了。如果在學習時不斷嚐試回憶,把想出來的內容寫在紙上,然後再看書,頭腦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活動的狀態,記憶效果一定會很好。
如果你計劃分幾個單元的時間記住一份材料,例如記憶曆史複習題,就最好運用嚐試記憶法,這不僅有利於記憶能力的提高,還能加強知識的連續性。具體的做法是把學習內容分成幾個部分,如A、B、C、D四個部分,再將這四部分在幾天內記憶。那麼,第一天可隻記A部分;第二天可以在記憶B部分之前要把前一部分的要點回憶一下,如果沒記住就再記一遍,然後再去記B部分;第三天,要先把A、B兩部分回憶一遍再去記C部分的知識。依此類推,這樣堅持下去,可以收到顯著的效果。
當然,有的同學擔心嚐試回憶太費時間,實際上嚐試回憶所用的時間是越來越少的。表麵看嚐試回憶是一種“信息輸出”,實際上信息在“輸出”的過程中又被進一步加工和強化了。
嚐試回憶的次數越多,記憶就越牢。如果急於趕進度,每天不去回憶學過的東西,看來似乎是每天都學了不少的新內容,但實際上忘記的內容也一天天的多了起來。如果算總賬的話,還是嚐試回憶法的收獲大,用的時間少,記得內容多。
從教科書上找知識亮點
英國著名教育家格普遜曾這樣評論教科書:“教科書乃知識的根本,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對於中學生而言,知識的學習直接來源於教科書,如果一個學生連教科書上的知識都不能很好的掌握,就更不要說是提高學習效率了。所以中學生應該對教科書予以足夠的重視。教科書是教育部門組織相關的專家、學者和有經驗的教師依據教學大綱,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社會發展需要,按照科學的知識體係編寫的。內容精練、嚴謹、深刻,是一般參考書無法代替的。
複習時若不認真鑽研,則難以達到教科書的基本要求,也難以係統地掌握中學階段所學的知識,因為教科書是教與學的唯一憑據。就拿語文課本做例子來說,語文課本的目錄是全書的綱目,它在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但不少學生認為它無足輕重,隻不過是課文的索引罷了。其實,我們憑借目錄能複習把握的知識太多了,例如:
1.運用目錄掌握作品的作者、文章的體裁(因課文按體裁分單元編排),並可進一步回憶檢測作者所處的時代、國別及其代表作。
2.運用目錄檢測課題重點字詞的解釋。例如:《夜走靈官峽》的“走”,《觸龍說趙太後》的“說”,《原毀》的“原”,《甲申三百年祭》的“祭”等等。
3.運用目錄,分析掌握各類文體知識。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兵車行》屬歌行體;《師說》、《原君》、《過秦論》屬議論言語文體;《諫太宗十思疏》、《出師表》、《教戰守策》屬表策類;《醉翁亭記》、《石鍾山記》屬遊記體;《呐喊自序》、《指南錄》屬序言體;《答司馬諫議書》屬書信體;《屈原列傳》、《陳涉世家》、《項羽本紀》屬紀傳體;《夢溪筆談》屬科技類說明文;《獄中雜記》屬雜記體;《五人墓碑記》屬碑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