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要連得起來。就是在對題目進行分析之後,能把有關“舊”知識和當前的習題聯係起來,能把題中的各個部分聯係起來,把過去解類似的題目所用過的方法聯係起來。因為聯係相關的“舊”知識的概念和原理,對習題的分析非常有幫助,可以引發新的解題方法。例如,在一道化學習題中給出這麼一個條件:已知25攝氏度時,碳酸鈉的溶解度是10克……這時,應該立刻聯係起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裏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裏的溶解度。就可以得出25攝氏度時的碳酸鈉飽和溶液的溶液、溶劑和溶質之間的質量比為110∶100∶10。如果學過質量百分比濃度的話,又能立刻聯係起百分比濃度的知識,計算出25攝氏度時飽和溶液的質量百分比濃度。如果還知道溶液密度的話,還可以計算出摩爾濃度和當量濃度。可見牢固地掌握相關的“舊”知識,並且善於在解題的時候把新舊知識聯係起來,那麼在做習題時就很容易引發出很多潛在的未知條件,試題會很容易地解出來。有些同學解不出習題的原因,就是沒有把以前的知識學好,或沒有學會怎樣與這些“舊”知識建立聯係,因此,無法找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無法找出潛在的已知條件,結果當然是解不出來。
如果平時有對作業進行比較歸類的習慣,那麼在做題時,會很容易發現眼前的習題是屬於哪一類,因而可以迅速地和過去解這類題的思路聯係起來,習題由不熟悉變為熟悉。如果平時做作業後沒有比較歸類的習慣,那麼很難將所學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難以達到新舊知識係統化的程度。
解題時一定要把題目的各個部分聯係起來,隻有建立起聯係,才有可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如在解數學題時就經常用這種方法,就是把題中的已知條件、未知條件以及所有潛在的條件聯係起來,解題的過程才會順利一些。
但是有的題並不是一看就可以解出來,需要分析和思考,所以在遇到複雜的題目時,有時需要把思路用簡單的圖形表示出來,這樣可以使試題變得格外的簡單、清晰,對分析問題,尋找習題的內在聯係十分有利。實際上審題的過程就是運用學過的有關知識,對習題進行剖析的過程,經過分析之後,解題的方法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來了。
3.解題
解題的過程,也就是運用解題思路對習題進行解答的過程,這是個手腦並用的過程。解題首先要求正確率,包括解題思路正確和答案正確,其次是速度快。這裏需要特別提出的是,有很多學生一味地追求解題速度快,在做題的時候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結果速度是很快,但如果有一天不能用計算器,何以保持正確率?
做題在要求速度之前首先要保證質量,換句話說,就是說先要把題做對,然後才能要求速度,從整體上提高做題效率。可是一般情況下,老師隻關心學生做題的對與錯,而不過問完成這道題所用的時間。如果平時做作業時,不對自己的做題效率提高要求,做作業不僅速度慢,而且錯誤百出,那麼,在考試中很容易受到挫折。因此要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要靠平時努力才行,給自己提出嚴格的要求:在做作業時,力求一次做對。這要看是否有充分的準備,知識結構是否牢固,審題是否正確,在運算、思考和表達的過程中是否有錯誤。
有的學生經常這樣說,這些題明明很容易,怎麼一做就錯呢?
其實很多時候,問題就出在運算這一環節上。造成運算錯誤率高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平時不重視運算,認為這問題太簡單,不值得下太大的功夫;二是做作業的獨立性差,依賴性太強,常見的現象是跟同學們對答案或自己懶得動手算,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也有些同學在做作業時不認真,草率地算出答數,然後和同學核對,如果答案正確就算過去了,不對則重新算。由於在開始做題時,頭腦中就有這樣一個意識:答案對與否,過一會兒跟同學對一下就知道了。這樣,就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時間長了,很容易形成了一種依賴心理,總是不相信自己可以獨立地完成一道題,對自己失去信心。
還有些同學,運算的準確率非常高,事實上這隻是計算器的功勞。習慣了用計算器的學生一旦離開計算器,連進行最簡單的運算都是個問題。最終的結果是原本的運算能力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