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人禁忌
用人的關鍵在於擇人,擇人得當,則事業成功;擇人不當,則事業不成。作為領導者,須有伯樂般的眼光,同時應力避擇人中的種種禁忌。任人唯親是擇人的大敵,任人唯親、拉幫結派、以權謀私事業焉能不敗?擇人還須忌戴“有色眼鏡”,不應以既定標準為準繩;須忌嫉賢妒能;須忌以偏概全;須忌固於偏見。凡此種種,隻要領導者以此為戒,得到賢才就輕而易舉了。
(一)忌任人唯親
任人唯親是擇人之大敵。無數事實表明,任人唯親拉幫結夥,互相串通,以權謀私,是導致事業失敗的重要原因。
曆史上的太平天國起義就很能說明問題。太平天國一開始很重視人才作用:楊秀清足智多謀;肖朝貴勇敢剛強;馮雲山才豐明白;韋昌輝處險不驚;石達開文武兼備。洪秀全任人唯賢,使太平軍領導層團結一致,各有所用。但隨著革命的發展,領導集團迅速分化,宗派傾向和權力欲望惡性膨脹,終於釀成“天京政變”,使楊秀清、韋昌輝均在自相殘殺中死於非命。政治上的蛻化使天王洪秀全心胸越來越狹窄,越來越關心洪氏家族的權勢與地位,而置農民政權的命運於不顧;在用人上,他大量任用同族親信,給自己兩個昏庸無能的兄長洪仁發、洪仁達封王授爵,由任人唯賢逐步轉向任人唯親,使太平天國屢次喪失重振舊日雄風、恢複強盛局麵的機會,逐步走向衰落直到消亡。曆史學家在評價太平天國的失敗時,歸結為洪秀全的任人唯親與猜賢忌能。由此看出,任人唯親,輕則失人失民,潛隱危機;重則失國失權,斷送河山。
然而,在現實管理中,任人唯親者頗為多見。在一些私營或鄉鎮企業,“家族化”經營之風尤盛,往往是老總、廠長的妻子管財務,弟妹管供銷,舅子管人事後勤,一派“家天下”陣式。在一些國有企業中,有的領導者想方設法把子女弄進本企業,以求一官半職。但是,縱觀家族式經營的失敗教訓,這種做法的後果可悲。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任人唯賢?作為管理者必須要把握住兩個基本點:
第一,舉賢選才,要出於“公心。”關鍵在於無私,無私是選賢才的前提。對這點,孔子看得十分清楚。他說,君子對天下之人,不分親疏,無論厚薄,隻親近仁義之人。這就是說,在人才問題上,應該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而隻考慮國家的利益、民眾的利益。其實質,是在選才上無私,對能力強於自己、賢於自己的人,要加以舉薦,或使他來代替自己,或使他居於自己之上。在選才上無私,就是要拋棄個人成見,客觀地對他人作出評價,即使對其並不喜歡,也決不以私害公、以私誤公,而應毅然選拔。
第二,選賢不避仇。這就需要領導者公而忘私,虛懷若穀,有很高的素質,能夠不計較個人恩怨和得失。
遺憾的是,時至今日,仍有些人還在大量任用親朋好友或其子女,封妻蔭子。盡管一些企業的管理者也反對裙帶關係,可是選拔人才就不自覺地搞親親疏疏,個中原因是他們總憑個人的私欲、私情來舉賢選才,這就喪失了公正客觀的選才標準,發展下去,勢必會出現小人得勢,賢才失勢的局麵。曆史的教訓難道還不足以讓某些領導者深思嗎!
案例賞析:毛澤東反對“任人唯親”
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正是用人之際,能不能安排自己的親朋故舊?俗話說:“一人得道,家中雞犬升天。”中國官場曆來如此行事。毛澤東考慮,要避免“任人唯親”,必須采取超出“常情”的措施。當時,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告訴他說:“人民政府各機關部門,由於工作需要招收了許多新人。也有許多老幹部的家屬和親朋來了,隻要曆史上沒有什麼問題,一介紹也就參加工作了。”但是,毛澤東卻說:別人的親友可以來,他的不能來。作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共產黨的主席,他要樹立一種風範,毛澤東對秘書說:“我們共產黨的章法,決不能像蔣介石他們一樣搞裙帶關係,一個人當了官,沾親帶故的人都可以升官發財。如果那樣下去,就會脫離群眾,就會和蔣介石一樣早晚要垮台”。他對秘書田家英說,處理親友一般來信的原則是:“凡是要求到北京來看我的,現在一律不準來,來了也不見。凡是要求我給安排什麼工作的,一律謝絕,我這裏不介紹、不推薦、不說話、不寫信。”他這“四不”的基本精神是反對“任人唯親”。
一般來信的是這樣,特殊的怎麼辦?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是毛澤東的恩師,這且不說。更重要的是,楊家是支持革命的。在楊開慧被捕後,他們曾設法營救,開慧犧牲後,他們又冒著風險收殮屍體,以後又營救毛岸英兄弟。楊開智自己的女兒也在抗日戰爭中光榮地犧牲了。對於這樣的至親,當他提出要來京工作時怎麼辦?毛澤東毫不含糊,堅持照章辦事。他向湖南省委第一副書記王首道發出指示:“楊開智等不要來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適當工作,任何無理要求不應允許。”同時致電楊開智說:“在湘聽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來京。湖南省委派你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一切按正常規矩辦事。”後來,楊開智聽從了他的勸告。
(二)忌“武大郎開店——高人莫來”
“武大郎開店,高人莫來。”這是諷刺古代執政者或同僚嫉賢妒能,對有才華的賢臣或事業上取得突出成就之人打擊、指責、排斥。實際上,就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企業中也往往有這樣一些幹部,生怕同級或屬下中有才幹的人超過自己,影響自己的威信,更怕他們取代自己的“寶座”。這些人口頭上也講愛才、重才,其實是“葉公好龍”,一旦人才脫穎而出,他們又百般打擊、陷害。他們對可能破土冒尖的人才,以“驕傲自滿、目無領導、愛提意見、群眾關係不好”等為借口,用盡心機,排擠打擊。在同事中,對有才者的合理建議、正確主張,不予采納;在表彰、晉級、提拔中,“另冊”看待。不妨設想,如果企業的管理者都搞“武大郎開店”這一套模式,那麼,我國的企業家隊伍能湧現出真正的賢才嗎?選拔人才的標準豈不就適用於“才能低矮”為宜了嗎?選才不能嫉賢妒能,自古以來,不知因為嫉賢妒能殘害了多少英賢誌士。所以,晉代李有遠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道德品質高的人,往往會受到嫉賢妒能者的非議或誹謗,清代的康有為也以“高峰突出諸山妒”的詩句把嫉賢妒能的現象形象地加以勾畫。
可以這樣說,由於嫉賢妒能意識的存在,才有我國曆史上一幕幕摧殘賢能的悲劇。它對國對民、對曆史發展危害極大。
偉大詩人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學識淵博,頗有政見韜略。他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不幸卻遭到貴族子蘭、靳尚一夥的嫉妒。他們向楚懷王多次進讒言,使屈原被貶黜、流放,屈死汨羅江。
隋煬帝楊廣頗有文才,但他不想別人“出其右”,生怕別人超過自己。他寫了一首《燕歌行》詩,令文士和上一首。多數文人知道楊廣嫉賢秉性,裝作難以應對,唯有著作郎王胄不識時務,和出一首好詩。後來楊廣借故殺了王胄,並念著他的“庭草無人隨意綠”的詩句說:“看誰還能作出這首詩句?”王夫之評論隋煬帝,說他“忌天下之賢而驅之不肖,則身戮國亡”。楊廣嫉賢妒能,終究沒有逃脫曆史的懲罰。
作為嫉賢妒能的人,如果他是管理者,所選之才必然是平庸之輩。庸下之輩來管理國家或管理企業。豈有不亡國敗業的!
嫉賢妒能,一方麵,使國家的棟梁夭折;另一方麵,對企業的管理危害極大。美國汽車大王福特家族的起落滄桑,無不與人才的得失有關。福特家族的創造人亨利·福特一世從1889年開始,曾兩次嚐試創辦汽車公司,結果都因缺乏管理企業的本領而失敗。失敗使老福特聰明起來,他聘請了庫茲恩斯的管理專家出任經理,使福特公司一躍登上世界汽車行業霸主的寶座。但在成功麵前,他變得嫉賢妒能,排擠走了庫茲恩斯。從此,福特公司失去了生機,終於被通用汽車公司所擊敗。1945年,老福特的孫子福特二世繼承了祖業。為挽救公司,他聘用了一些傑出的管理人才,如,原通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布裏奇以及麥克納馬拉。他們對福特公司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推出了“野馬”轎車,創下了福特新車首年銷售量最高記錄,把“福特王國”,又一次推向事業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