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5章 走出半人時代(1 / 1)

人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盯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躁了。

——魯迅(現代作家)

梁思成1948年有一個講演,標題是《半個人的時代》,談文、理結合問題。距離大師的講演又過了半個多世紀了,但這個標題依然發人深省,因為我們還沒有走出“半個人時代”,而且,從世界範圍講,人的發展卻更加畸形化了。

愛因斯坦說過,科學技術隻能告訴我們“是什麼”,卻不能解決“應當怎樣”。

科技隻能解決是非而不能給人以“價值”判斷。“價值”判斷需要另一個源泉——人文社會科學。科技與人文分離的結果,就兩個極端而言,出現了兩種畸形人:隻懂技術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侈談人文的“邊緣人”。

早在20世紀初,一些西方著名大學(如哈佛、MIT)就注意克服這種片麵性,探索文理彙通之路。他們雖然未必能達到拯救西方的目的,但他們的經驗卻對我們有益。

清華大學在50年代成為理工科大學,由於學校重視社科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培養人的缺陷。80年代以來,大量人文選修課的開設和文科學院的建立又把50年代的經驗向前發展了一步。文理嫁接的二學位(工學士加文學士)模式是一種具有戰略意義的創新,有可能為“走出半人時代”探索新路。到了21世紀,隻懂科技不諳人文,或隻懂人文不諳科技的“人才”將不可再成為“大師”。未來的大師將產生於文理會通。

點石成金

文科和理科就如同是一個人的左膀右臂,同時都擁有才是一個正常而健康的人。因此,片麵地發展其中任何一方麵都是存在巨大缺陷的,沒有理科素質的文科人才隻能是沒有實用價值的花瓶,而沒有文科素質的理科人才也隻能是缺乏靈魂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