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眾汽車:天賜良機,能否續寫傳奇?(3 / 3)

挑戰二:提高對市場的關注,重視並滿足客戶需求。

大眾汽車的技術優勢非常明顯,這源於大眾對技術的天生熱愛。但促成客戶購買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其他重要因素。比如,產品的舒適性需求,品牌的情感訴求,合適的性價比等。技術的優勢也許能夠讓消費者產生崇拜,卻不—定能夠讓消費者產生購買,一台“技術過剩”的汽車並不能贏得市場的青睞。在這方麵,豐田其實一直做得不錯。比如,豐田首先考慮的是顧客關注什麼,然後再考慮如何以最經濟的成本來滿足這一需求,這也許就是豐田車總是能比同級別的歐美車係價格低,但單車盈利卻高的—個主要原因。為實現成為行業領導者的最終目標,大眾需要在技術和成本之間重新找到一個合適的支點,實現二者的平衡。

挑戰三:重新整合合資公司資源,釋放現有潛能。

在中國市場,大眾創立了第一家汽車合資公司,並且迅速獲得了中國汽車市場的絕對優勢地位。然而,其在中國的發展並不一帆風順,在桑塔納空前成功之後,大眾公司在中國市場略顯保守,例如在價格策略上,應該可以抓住更多的機會,利用自身優勢以打壓競爭者。

並行的南北大眾,今後顯然需要繼續降低生產成本,以形成競爭合力,避免“左右互搏”的情形發生。總之,大眾在發起向1000萬輛目標衝擊的時候,不但要重視市場增量,更要盤活自己的“存量”,理清合作方式、戰略定位,繼續釋放現有潛能。

挑戰四:質量與數量的平衡。

在實現從600萬級跨越到1000萬級的過程中,大眾汽車不乏前車之鑒。其實豐田在“召回門”爆發之前,就已經意識到自身存在的質量風險,2009年8月11日,出任豐田汽車社長才兩個月的豐田章男宣布:放棄奪取全球15%市場份額的目標,將工作重心回歸到汽車質量與用戶需求上。一個客觀的事實是:數量的劇增,經常伴隨著質量問題的出現,“精益生產”的典範——豐田亦未能避免。強調質量和技術的大眾汽車並非對質量頑疾就能夠天然“免疫”,因此如何有效地保證質量水準將是大眾必須麵對的一個嚴峻挑戰。

挑戰五:新技術帶來的機會與威脅。

傳統的汽車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現有的技術領域越來越呈現出同質化趨勢,任何一家企業想要通過技術壁壘實現市場競爭優勢,從而獲得超額利潤已經非常困難。而且,能源供應緊張已成為世界未來發展的一個基本約束條件,“低碳經濟”業已成為全球共識,因此業界開始從新能源汽車方向尋找藍海。一時間,眾多新能源汽車紛紛登場,混合動力、燃料電池、生物燃料、氫動力、純電動……不勝枚舉。文德恩曾經表示,在新能源汽車方麵,大眾汽車不是最快的,但是將提供最好的產品。然而,如果不能在新能源領域獲得突破性的領先優勢,大眾現在為獲得領先所作的努力將沒有意義,並且這樣的領先很有可能對企業將來的發展形成“反向製約”。

金融風暴之中,汽車行業仍然是暗潮湧動。雷諾日產結盟戴姆勒,菲亞特聯姻克萊斯勒,無一不劍指王冠……如今的大眾,既是挑戰者,又是被挑戰者。那麼,先機在握的大眾能否為車界再次譜寫一段傳奇?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