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看待聯想的移動互聯網戰略(3 / 3)

拿可樂品類來說,全球領先的可樂品牌是可口可樂,但在印度卻不是。印度領先的可樂品牌ThumsUp擁有40%的市場份額,而可口可樂隻有23%的市場份額。

從聯想的角度來看這一情況,聯想計劃成為當地品牌還是全球品牌?如果我們沒有理解錯,聯想要成為全球品牌吧。聯想的管理層怎麼會執行一個如此具有攻擊性的爭議戰略?

當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時,我們非常讚同。這是很有意義的一步,因為它代表的是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聯想解決在品牌創建中最大的問題。

我們多次指出,問題就出在“Lenovo”it4"一字身上。對於以英語為母語的^來說,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意大利甜點,而不是一個重要的計giJt品牌名(全球品牌的名字必須能用英文讀順,因為英文是全球的第二大語言)。

包括在IBM收購案之中的還有“ThinkPad”這個品牌名,它原本可以在聯想的全球計算機品牌創建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從長期來看,聯想原本可以成為“ThinkPad公司”,但是改名字應該分兩步走。

第一步:在中國保留“聯想”這個名字,在全球其他地區用ThinkPad。

第二步:在全球其他地區將ThinkPad建立成領先的個人電腦品牌後,再將中文名聯想改為ThinkPad。

如今,幾乎在每個收購案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品牌名,而不是公司的實物資產。如果聯想不把ThinkPad作為其電腦的品牌名,我們認為,收購IBM的業務從一開始就沒有意義。

《銷售與市場》:聯想下一步該如何推進“移動互聯網戰略”?

艾·裏斯:我們的建議是為聯想的手機產品創造一個第二品牌名。

要創建一個品牌,你需要創造一個身份。品牌代表的是什麼?當進入一個新品類時,這顯得尤為重要。

當豐田想要出售豪華汽車時,它本可以叫“豐田至尊”,或其他能從原本中等價格的產品中區分出來的描述性名字。但是豐田推出了雷克薩斯品牌,並且非常成功。

如果想要在全球的手機市場上真正獲得成功,聯想應該推出一個第二品牌。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如果它想要取得成功,這個第二品牌還要有一些自己的特點。

看看蘋果的戰略。蘋果就像寶潔,是一個公司名,不是產品的品牌。沒人會說他買了一個“蘋果”,除非是在超市買了水果。相反,他們會說買了一台“麥金塔”、“iPod”、“iPhone”,或是“iPad”。

要保持品牌聚焦,公司就要按照蘋果公司的做法擴張,推出第二、第三甚至第四個品牌。“蘋果”曾經是一個產品品牌,它是第一台8比特的“家用”個人電腦。使蘋果公司走上成功之路的一個關鍵性決定就是,將其商用電腦換上別的品牌名(麥金塔)。

蘋果公司的每個品牌都會在潛在顧客的心智中占據一個獨立的定位:麥金塔是“高端”的個人電腦;iPod是“大容量”的MP3播放器;iPhone是“觸摸屏”手機;iPad是……好吧,我們知道它是新穎獨特的,但沒人非常確定它最終將代表哪個品類。

從營銷的角度看,一個新品牌想要取得成功,就要具備獨特的概念。這做起來很難,所以管理派們選擇了簡單的途徑,推出“跟風”產品線擴張,寄希望於品牌名的力量。這幾乎不會奏效。

《銷售與市場》:您如何預測這一戰略的結局?

艾·裏斯:我們相信聯想的手機戰略在中國市場上會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但在全球市場上不會。

太糟糕了。聯想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公司,有天才的領導者、領先的技術和專注的團隊。在很多方麵,聯想擁有一個高端技術公司所應該具備的所有條件。隻缺一項,聯想需要一個更好的營銷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