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是某一社會集團的共同的本質,亦即普遍性。但是,階級中的每個成員既有其共同的本質,又自有其特殊性。一切事物,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統一性,又有千差萬別,階級分析法能夠做出非常準確的區分。
曆史上的剝削階級到底起什麼作用?由於所處時代、條件不同,剝削階級所起作用也不同。當著這種剝削性質的生產方式處於上升地位時,對生產力起著推動作用時,這種生產方式就是進步的,代表這個生產關係的剝削階級也起著進步的甚至是革命的作用。當著剝削階級所代表的生產關係對生產力起著阻礙作用,而且代表新的生產關係的剝削階級已出現時,這個剝削階級便成為了落後的多餘的社會階級,就要退出曆史舞台。所以馬克思主義主張共產主義,反對一切剝削壓迫製度,但對曆史上的剝削階級,卻極其公正地評論其功過是非。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過,沒有奴隸製度,就不可能有近代文明。
勞動者諸階級也各有特性。奴隸對奴隸主怠工、破壞工具,所以奴隸製時代的工具是粗糙的;農民、農奴因有自己的經濟、自己的工具,對生產是積極的,對工具也是改進的;工人則會使用大機器,而使用這種大機器則要有相應的知識。勞動者諸階級是生產力的代表者,他們也是不斷提高,不斷進步的。這就是曆史的進步,從階級分析中才能觀察出來。
對階級分析法的運用,要嚴謹,不可隨便亂來。過去在這方麵很不夠嚴肅。
(乙)辯證的分析方法
1.辯證的分析方法,即是用辯證法分析具體的矛盾事物。辯證法基本上有以下三種法則:①對立統一法則;質量轉化法則;③否定之否定法則。
在這三個法則中,毛澤東說,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為什麼?因為對立統一法則可以解釋說明其他兩個法則。對立統一中,由於新舊兩種力量的矛盾,新質因素逐漸成長,超過居於主導地位的舊質(即舊事物),這樣便發生新舊質的變革而形成新事物。對立統一法則既包含質量轉化,也包含新舊事物的否定,因而這個法則是辯證法的核心,是基本法則。
運用對立統法則,亦即運用矛盾論,可以到各種領域中,大至社會經濟製度、社會形態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小到對一人一事,都用得上。
2.運用辯證法分析曆史上的各種問題,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一切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對問題的觀察分析,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曆史範圍之內”,確定曆史的範圍,也就是放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之內,③同一種思想,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可能產生不同的曆史作用。
3.以辯證方法反對各種形而上學的研究方法。
①全麵地看問題,反對片麵性;反對平衡論;③反對詭辯論;④反對主觀主義。
4.以分段研究的方法處理一些大的複雜的長期發展的矛盾。
這類矛盾大體上牽涉到百十年或幾百年上千年的社會矛盾關係。例如近代中國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就需要分段研究。又如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分期,有千多年到兩千幾百年不同的說法,但采用哪種說法?封建社會的研究必須分段,才能看清它的來龍去脈。但這種研究困難其大,歧義甚多。
分段研究是為了看清一個事物發展變化、前後有什麼不同,即發生發展衰落直到死亡的變化過程。
5.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研究方法。
馬克思主義觀察問題的方法,從無數現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質,即從具體到抽象,亦即從事物的:量看到事物的質。而後再從本質的認識回到:現象中,對現象的認識更加豐富,對質的認識.更加深刻。
6.曆史學研究的獨特方法。
曆史要從後向前看,珍珠倒卷簾。但曆史學研究方法既要有抽象思維,也要有形象思維。馬克思主義曆史科學認為,人類社會曆史的發展是遵循一定規律的,曆史科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發掘曆史發展的規律。規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要發掘曆史規律,就隻能根據曆史的遺跡一一史料去探索,這就必須使用抽象思維,或者理論思維。
其次,曆史既是人類活動的曆史,因而、它本身應當是生動的、活潑的、豐富多彩的;構成曆史的許多畫麵、人物和事件,又都能給人們以這種或那種感染,從而取得這種或那種認識和教訓。這就需要曆史學家以生花之筆,把曆史的畫麵重新再現出來。完成這一步,形象思維更應當說是不可缺乏的。當然,運用形象思維,文學家有他們自己的經驗和自己的特點,曆史學家們同他們也許不盡相同,而有自己的經驗和特點。最根本的一點,曆史學家們應用形象思維把曆史人物逼真地或真實地再現出來,而沒有任何的虛構或文學的特殊的塑造。這一點,是文史的一個區別。
7.曆史人物研究方法。
人是曆史的主體,曆史人物的研究雖然十分複雜,但必須進行。馬克思主義重視人民群眾的決定性的曆史作用,但從來不否認不低估更不抹殺個人在曆史上的作用。對曆史人物都應當認真研究,給以客觀的評價,從這個人物身上真正看到對曆史起了什麼作用。
怎樣評價曆史人物?我認為。應當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以曆史唯物主義尺度去評價人物。以曆史唯物主義為尺度,不是說,以今天的標準衡量和要求古人,不是說,以當時當地的標準評論人物。對曆史人物研究中,朱熹有一段話值得人們注意:
品藻人物,須先看他大規模,然後看他好處與不好處,好處多與少,不好處多
與少。又看某長某短,某有某無,所長所有底是緊要與不緊要,所短所無底是緊要
與不緊要。如此互相來品藻,方定得他分數優劣。
朱熹的這段話非常好,很有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