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研究的視野和思路問題(3 / 3)

三、正確思路是打開史學研究大門的鑰匙

史學研究,是很艱苦的腦力勞動,不僅要掌握大量材料,還要對材料進行整理、思考、鑽研,找到材料之間的內在聯係,提出對所研究問題的看法,最後得出符合客觀事物的結論,並寫成論著。在研究工作中,開始接觸的都是一條條零碎的孤立的材料,看不到什麼聯係,似乎都是不連貫的偶然現象,必須通過思考、鑽研,找到材料的內在聯係,才能看到曆史事件的本質,揭示其內在規律。如果頭腦為大堆材料所迷惘,找不到材料之間的聯係,在撲朔迷離的曆史現象麵前,研究工作是無法進行的。

馬克思說:"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係。隻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觀念地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麵前的就好象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2](第111頁)列寧也講過:"如果從事實的整體上、從它們的聯係中去掌握事實,那麼,事實不僅是'頑強的東西',而且是絕對確鑿的證據。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係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麼它們就隻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3](第364頁)這些論述告訴我們,隻有找到了材料的內在聯係,掌握了材料的全部總和,材料才具有生命力。一切科學都應這樣對待材料,史學尤其應該這樣。史學的特性(即具體性、綜合性),要求曆史認識不能抽象、教條、一刀切,而要從大量占有材料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中引出結論;要求研究問題時不要簡單、片麵,不搞形而上學,要全麵係統地考察問題,弄清曆史的本質和內在聯係。

對研究工作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有無一個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思路。思路,指思考問題的線索。這個線索大體上包括:主題是什麼,怎樣提出問題、論證問題,得出什麼結論,結構(框架)怎樣安排,以至每個部分的具體思路。這個思路成為研究問題的總的設想和具體設計,它可以寫成文字,也可以存在於頭腦中。研究成果就是循著這個思路深入研究後的結果。

對任何問題(無論大小)的研究,都必須有一個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思路,講課、作報告、寫文章、著書等都必須有一個好的思路作為基本線索。這個思路是在閱讀材料、研究問題和艱苦寫作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並在讀、講、寫、議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一個好的思路都要經曆一個由不成形到成形,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清晰到清晰的過程。有了思路,研究工作就有了方向,就能有序的進行。沒有正確的思路,就無法掌握材料,駕禦材料,弄清材料的聯係和全部總和,就不可能在科研上取得成就。研究具體問題,要有思路,寫文章,更要有完整的思路,不然,問題研究不清楚,文章也寫不出來。有些人占有很多材料,可以說很有學問,由於缺乏思路或思路不清,一生始終沒有什麼著述,最多起一個活字典的作用。

思路反映了人們對外界事物的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它又對人們的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培養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史學研究中,思路通過促進人們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提高來保證研究成果的取得。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形式,首先是感覺,感覺是意識的初級形式,史學研究首先接觸的是一條一條孤立存在的材料,它們在人們頭腦裏的反映是一些偶然現象,彼此沒有什麼聯係,這些現象就是感覺,人們對外界的反映不僅采取感覺的形式,而且采取思維的形式,思維是意識的高級形態。思維這種反映形式是人類所特有的,是人的反映的本質特點。思維通過概念、範疇、規律等反映材料之間的聯係,深刻地反映外部世界的各種物質運動的過程,把握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思維反映的已不是個別事物的形象,而是事物的本質,事物固有的內部聯係和規律,它遠較感覺更深刻地反映了客觀物質世界。思維這種高級的意識,是在感覺材料的基礎上並對後者進行了抽象和概括而產生和形成的。

從認識論角度看,思路幫助人們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人們在研究中,首先接觸各種材料,都屬於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階段,人們認識的是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各個片麵和事物的外部聯係。人們通過感性認識,隻能把握個別而不能把握一般,隻能把握現象而不能把握本質和規律。因此,認識不能停留在感性階段,必須上升到理性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它表現為一係列的抽象和綜合的過程。理性認識已經不是個別事物的印象,而是沿著思考的線索,綜合了許多事物或各個方麵的感性材料,經過思考作用,舍棄了次要的東西,從中抽出事物的共同本質和事物運動的規律。這就是說,沿著確定的思路,通過深入係統的思考,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可見,有無正確思路的指引,決定著感性認識能否上升為理性認識。

如何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首先必須占有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合乎實際(不是錯覺)的感性材料,然後經過思考作用,進行邏輯的加工。所謂邏輯加工就是毛澤東說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功夫。事物的現象表現著本質,個別之中有一般。感性材料既然是現象和個別東西的反映,那麼,它也就包含著本質和一般的東西。但是,感性材料中所反映的東西,都是真象和假象、本質東西和非本質東西混雜在一起,是事物的各個片麵和表麵的聯係。因此,必須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對感性材料作全麵的分析和綜合。這就要去偽存真,發現事物的真象,不為各種假象所蒙蔽;要去粗取精,抓住事物本質的東西,不要粗枝大葉,為非本質的東西所迷惑;必須由此及彼,把孤立的材料連貫起來,發現其"來龍去脈",不要抓住一點不及其餘,滿足於片麵的、零碎的了解而看不到事物的全體;必須由表及裏,通過事物的外部聯係探索其內部聯係,不要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停留在事物的外表。總之,隻有按毛澤東說的那樣去做,我們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

指導對材料進行思索和邏輯加工的方法,培養認識能力訓練思路的方法,就是唯物辯證法。隻有辯證的思維,才能做到對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引出客觀事物固有的、而不是主觀臆造的規律性。列寧在《再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同誌和布哈林同誌的錯誤》一文中對辯證邏輯做了精彩的概括,對培養人們的認識能力和正確思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他說:"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麵、一切聯係和'中介'。我們永遠也不會完全做到這一點,但是,全麵性這一要求可以使我們防止犯錯誤和防止僵化。這是第一。第二,辯證邏輯要求從事物的發展、'自己運動'(像黑格爾有時所說的)、變化中來考察事物。……第三,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也作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的聯係的實際確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義'中去。第四,辯證邏輯教導說,'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4](第419頁)總之,要有正確思路,必須善於思索,善於使用思想器官。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的習慣。隻要掌握了要研究的問題的大量材料,認真閱讀有關經典著作和論述,學習有關論著,運用辯證邏輯方法,認真反複地思考,一定會不斷提高認識能力,形成正確思路,指導研究工作的深入,取得積極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