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工作者的發展方向(3 / 3)

三,為了不斷提高曆史教學的水平,就必須不斷地作曆史研究工作,這首先是高等院校曆史係師生的共同責任。中學曆史教師由於受到條件的限製,搞曆史研究可能會遇到種種困難,但是隻要對曆史研究有興趣,完全可以通過自學進行研究,不要氣餒。因此我們在本書將結束之際,對青年教師和曆史工作者提出幾點建議:

1,好好學習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曆史觀和方法論的基本原理,並且樹立起堅強的信心,必須用它做為指導我們一切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則,否則我們就會迷失方向,不知不覺地陷進資產階級的五花八門的曆史哲學的泥坑裏。

2,但是,我們必須認清,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不等於說馬克思主義大師們對於具體曆史問題的論點都是正確的或沒有問題的,對於這些決不能用教條主義的態度去看待;與此相反,我門今天的任務就是在曆史研究中必須解放思想,衝破一切教條主義的條條框框,不能讓它們在我們頭腦裏形成一種精神枷鎖,使我門永遠在舊的框框裏打轉轉。例如對從50年代起把五種社會生產方式看成一切民族都必須經過的曆史發展階段的觀點不能再迷信了;對概念模糊的、永遠打不清的筆墨官司,如什麼“亞細亞生產方式”之類,不能再繼續打下去了;對農民起義和戰爭怎樣能多少推動社會生產力前進,不要再抱幻想了。對於諸如此類很多的教條不要再作繭自縛了。語雲:不破不立。不先破除舊的條條框框,就不會有新的曆史科學的建立。

3,破舊才能立新,既然要立,就必須將理論與曆史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是對每一個曆史工作者最根本的要求,這就需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所謂實事求是,就是根據史實立論,不要根據自己的主觀想象或成見說話。這好象是老生常談,沒有什麼奇妙之處。不錯,是老生常談,可是說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有些人看不到事物的真實情況,隻看到他們的主觀幻想。《荀子》書有《解蔽篇》,主要是說,人各有所“蔽”,偉大的思想家也免不了有“蔽”。他舉例說:“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通“德”);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通“智”);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這種批評是正確的。在荀子看來,這些人都是“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這就是說他們的知識有很大的片麵性,隻看到“道”的一個角落或方麵而沒有看到全體。這種片麵性來源於主觀成見,許多人不是犯左傾就是犯右傾的錯誤,根源就在於不能實事求是而為主觀成見所蔽,或是有顧慮,怕這怕那。能實事求是,把理論與曆史事實很好地結合起來,探索出中國曆史發展的有規律性的東西,真是不容易。因此我奉勸年青的同誌們千萬莫把認清事實看得太容易了,不要以為讀幾本曆史教科書就算懂了曆史,不要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就目空一切,那就太危險了。

4,正因為這樣,一切曆史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必須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地幹,從史料的鑒別、取舍,史事的考證,到用理論來解釋曆史現象和事件,都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盡量避免主觀成見,才能達到正確的結論。我們是過來人,知道這條道路決不是平坦的,我們願意為年青的同誌們作識途老馬,當然不可避免地說些老生常談,但這些老生常談對青年來說未必無用。什麼老生常談呢?第一,要讀書,對一些作為曆史工作者必讀的書要認真地讀、反複地讀。遇到攔路虎,要不怕麻煩,去查古今辭典,以及專家們的注解、箋證之類的書,務必找到正確的理解。當然也經常會遇到各家不同的解說,一時不知所從,這不要緊,暫時都保留下來,將來書讀多了,自然可融會貫通,得到正解。古書難讀,有些疑句難字,直到今天還搞不清楚的也不少。那也不要緊,暫時缺疑。“多聞缺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正是孔夫子教他學生的求知方法,今天還照樣適用。能讀完這些基本的必讀書,就為搞曆史研究打下基礎。

第二,除了基本書必須讀之外,還要擴大知識麵,多多學習各種有關的科學,這在今天日益感到迫切。現代的邊緣科學、交叉科學日益增多,一個曆史工作者決不能把自己關在狹小的天地裏,應當衝破過去舊題材、舊教條的種種束縛,開辟新路子,才會有新的創獲。

第三,應當提醒青年同誌們,決不可以為求新的創獲就把我們講過的有關史料、考證方麵的基本功全部拋棄,而隻滿足於寫些內容空洞的東西,以為這樣曆史科學的新路子就輕易地打開了。我說,那是幻想,是自欺欺人。這樣做就是自己走上絕路,如果不相信的話,就不妨按照你的幻想走下去,等幻想破滅,覺醒過來的時候,悔之晚矣!

第四,我這些話決不是捕風捉影,信口開河。我們已發現有些人,為了表現自己的獨出心裁的創見,故意做翻案文章。“大膽假設”有餘,可惜“小心求證”不足,甚至於根本沒有證據。他們所說的證據實際上隻是牽強附會,根本不是證據,經不起一駁。這種做法隻能叫做標新立異,嘩眾取寵。還有人為了個人目的,粗製濫造,急於發表,不僅自誤,又會誤人,影響很壞。這類情況,希望大家都要警惕,以免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