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中肯而讚佩地評價她“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中,居裏夫人是惟一一個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瑪麗·居裏,法籍波蘭女科學家。惟一一個跨兩個學科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惟一一個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有史以來存在過的100多億人口的人類所發現的一百零幾種元素中有兩個是她發現的。她首創放射學,為人類利用原子能開辟了道路。瑪麗·居裏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因嫁給皮埃爾·居裏而更名,世人稱居裏夫人。
1876年,瑪麗出生於波蘭華沙,母親早亡,父親是一位有著深沉愛國思想的中學教師。瑪麗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性格倔強,受父親影響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早在瑪麗出生前100多年,她的祖國就已被奧、俄、德瓜分了。因此,她的中小學不得不接受當時統治華沙的俄國人的奴化教育。但是這些壓抑不住馬麗的愛國熱情和反抗精神,並且這種東西一直貫穿她的整個人生。
中學畢業時,瑪麗是金獎畢業生。但當時的波蘭大學不招女學生,女子若想讀大學就得到外國去。中學畢業後,為了幫助想學醫的姐姐去法國留學,16歲的瑪麗輾轉於城市和鄉村之間做了6年在當時看來隻有窮苦女子才肯做的家庭教師。這期間,瑪麗盡管曆盡艱辛,卻從未間斷過刻苦自學。姐姐畢業從醫後,瑪麗也學有所成。由於立誌要做一個對自己祖國有用的人,24歲那年冬天,瑪麗來到法國首都巴黎,考入巴黎大學理學院。
在巴黎,她像許多窮學生一樣,過著極清苦的生活。由於缺錢,她租住了一家四層樓頂上的閣樓。每月隻用一兩袋煤,每天隻用一點極簡單的飲食充饑。為了省燈油,她每晚到圖書館去看書直到閉館。在冬天最冷的日子裏,她經常穿著衣褲睡覺,有時甚至把屋內所有的報紙和椅子都壓在被子上抵禦寒冷。有一段時間她因過度營養不良而經常頭暈,甚至休克,一些同學不解,可誰知道她經常是一天隻吃櫻桃呢?
由於刻苦努力,成績突出,她在巴黎大學隻用兩年就取得了物理學碩士學位,次年又取得了數學碩士學位。這時,國內的朋友感動於她的執著,幫她爭得了波蘭留學生獎學金,使她得到了在巴黎多留一年的時間。後來,瑪麗又從一個科學學會得到了研究金屬磁性的委托書。就在這項研究中,她結識了法國巴黎市立理化學校實驗室的青年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裏。
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的那一年,28歲的瑪麗與36歲的居裏結了婚。他們的婚禮隻是兩個人騎著自行車到鄉間去旅行。這次簡樸而又富有詩意的旅行,是這對青年人並肩走上艱苦的科學研究之路的開始。
居裏夫人一生中對人類科學及和平事業做出了許多卓著的貢獻,其中最顯赫的要算放射性元素釙和鐳的發現,及其對放射性所做的研究。
居裏夫人是愛因斯坦、普朗克等大科學家的同代人。他們所生活的年代,是人類科學尤其是物理學從大危機、大革命走向大振興的年代。居裏夫人是一代科學精英中的佼佼者之一。由於1895~1897年,一係列重大發現的出現和重大危機的暴露,使得有的物理學家驚呼“原理的普遍毀滅”,有的物理學家懊喪自己為何不在5年前死去。當時英國很有影響的物理學家湯姆遜說:經典物理學的萬裏晴空出現了烏雲。
亂世出英雄,危機四伏的物理學領域成了科學精英們施展才幹的舞台。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柏克勒爾因研究X射線而發現鈾的天然放射性,居裏夫人因研究放射性鈾而發現釙和鐳,又進而首創了放射學。放射性的研究及湯姆遜對電子的發現等,又引發了對微觀世界的研究,引發了電子力學。
瑪麗婚後的第二年,柏克勒爾發現放射性——物質自身在沒有任何外部作用的情況下自發放射線的現象。這引起了居裏夫人的強烈興趣,她決心解開放射性的謎團,探究這種怪異射線的來源。由於放射線剛被發現,這裏還是個未經開發的園地。居裏夫人以探險家的勇氣和追求真理的熱誠闖了進來。
課題選定之後,難題接踵而至。實驗設備、實驗場地、實驗材料……他們好不容易借到了一處可遮風避雨的木棚,因陋就簡地湊足了設備,開始了實驗。瑪麗從尋找鈾以外的放射性物質著手,不久就驗明了當時已知的元素釷也有放射性。這更增加了她的信心。她給鈾、釷這類元素起了個名字叫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迷住了她,她到處尋找礦石、灰渣等物質來檢驗。皮埃爾也幫她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果然在一種鈾瀝青礦中發現了極強的放射性。她懷疑自己搞錯了,反複檢驗了20幾次,結果還是一樣的。根據在該礦中鈾和釷含量的估計,遠不足以產生如此強大的輻射。射線從何而來?解釋隻有一個,即礦石含有鈾和釷之外的其他放射性元素。這個想法使瑪麗振奮之極,她馬上著手尋找這種新元素。當時她預計這種元素在礦石中的含量不會超過百分之一。然而,進一步測定的結果又使她震驚之極——原來新元素在礦石中的含量還不足百萬分之一。這就大大增加了分離的難度。經過反複的分離、淘汰,她終於認定了強大的放射性主要來源於礦石的兩個化學部分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