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政治家塔爾齊(1 / 1)

阿富汗政治家塔爾齊

馬赫穆德·貝格·塔爾齊(1865—1933年),是阿富汗近現代曆史上傑出的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和外交家,是20世紀初期亞洲民族主義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坎坷曲折,政治生涯短促而多彩,特別是其晚年帶有悲劇性的出走,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思索。

對於塔爾齊晚年的出走,人們認識不一,說法不同。主要有:

出走避難說。有人認為,塔爾齊晚年出走阿富汗是和阿富汗改革的失敗密不可分的。塔爾齊是阿富汗現代化改革的宣傳者、支持者和實踐者。1903年,他登上阿富汗政治舞台後,就一直把實現現代化的改革放在政治活動的首要位置。1911年他創辦了《光明報》,宣傳現代化改革的重要性,1919年,國王哈比卜拉遇刺之後,塔爾齊支持有民族主義和現代化思想的阿馬努拉繼任國王。他輔佐新國王在取得了1919年阿富汗獨立戰爭的勝利之後,就催促阿馬努拉盡早進行現代化改革;這場阿富汗曆史上規模空前的改革,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麵。改革對鞏固1919獨立戰爭的成果、發展經濟和文化,為阿富汗資本主義關係的發展開辟道路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塔爾齊在改革的實踐中,幹勁十足,頭腦清醒,而且精明能幹。他能根據阿富汗的實際情況,有重點、有取舍地吸取外國經驗和配置改革力量、改革措施。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本應在塔爾齊的協助下穩步進行下去,但由於阿馬努拉頭腦發熱,急躁冒進,各項改革措施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在英國的支持下,反改革派發動了大規模的叛亂,於1929年1月顛覆了阿馬努拉政權;塔爾齊作為阿馬努拉的嶽父被迫在晚年離開祖國開始流亡生活。他乘坐伊朗駐阿富汗大使館的飛機來到德黑蘭,在希姆蘭療養地休息10個月,在此期間,阿馬努拉的支持者曾找到塔爾齊,希望能在德黑蘭東山再起,重新打回阿富汗,但遭到塔爾的拒絕。他引用了波斯著名詩人哈菲茲的詩句,來說明他拒絕參加的原因:“我們到這裏來不是誇耀和顯赫,而是由於不幸事件來避難。”

出走探索求改革失敗原因說。有人認為塔爾齊出走阿富汗,並不是主要為避難而出走改革失敗後,他也可以不離開阿富汗。作為阿富汗1919年獨立戰爭的英雄,他到處受到人民的尊敬;在改革過程中,他得到了人民的信任;而且塔爾齊同阿馬努拉在改革問題上的矛盾和分歧也眾所周知,反改革派曾積極拉攏塔爾齊,讓他對阿馬努拉反戈一擊。因此,塔爾齊完全可以生活在阿富汗,並得到人們的敬重。他隻所以要離開阿富汗、是對他所倡導的改革運動失敗深感失望,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靜下心來,以探究改革失敗的原因,所以他在伊朗休息了一段時間後,於1929年10月來到了進行成功改革的土耳其。塔爾齊對凱末爾非常欽佩,曾為凱末爾改革的成功而欣喜異常。他認為凱末爾改革的成功無疑為阿富汗的改革樹立了榜樣,給阿富汗帶來希望。然而嚴酷的現實使塔爾齊認識到,本來可以在阿富汗順利進行的改革為什麼會夭折。他利用在土耳其的一切時間,了解和考察凱末爾的改革,並把阿富汗的改革同凱末爾的改革加以比較。塔爾齊認為,阿富汗改革失敗的原因在於:阿馬努拉脫離阿富汗國情,一味照搬當時土耳其的經驗,很多改革措施傷害了人民感情。特別是1927年阿馬努拉出訪亞非歐諸國回到阿富汗後,頭腦極為發熱,獨斷專行,急於求成,想加快步伐按凱末爾的方式實現阿富汗的現代化改革,但他卻沒有認識到阿事汗改革的社會基礎與土耳其有很大差距,特別是沒有一支強大的,訓練有素的軍隊,這樣就不可能有效地同地方分離主義、同反改革派作鬥爭,也不可能鞏固改革的成果。塔爾齊通過實地考察土耳其的改革,對阿富汗改革的失敗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另外,還有人認為塔爾齊出走阿富汗,是為了回避現實生活。改革失敗,標誌著塔爾齊政治理想的破滅,他已意識到,在政治領域他很難再有重振雄風的機會了,於是他希望其晚年在安靜的田園生活中渡過。這是他由阿富汗來到土耳其的主要目的。

總之,人們對塔爾齊晚年出走阿富汗,認識不一,大都缺乏實證材料,而局限於種種猜測,由於塔爾齊在史學界被稱作是“遺忘了的民族主義者”,所以更增加了全麵認識塔爾齊的難度,也使他的出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