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宮慘劇(2 / 2)

悲劇發生後,人們從皇太子給斯德法妮的信中讀到:“你終於在我的羈絆之中和我為你帶來的痛苦之中解脫出來了,祝你萬事如意……”人們還從瑪麗·維茲拉給她妹妹的信中讀到:“你隻能為愛情而結婚。我未能這樣做,然而我情願到另一個世界去。”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晚上,魯道夫還給他的一個貼身仆人洛斯歇克寫了一張便條,讓他去找一名牧師為他祈禱,要他“把我和女男爵合葬在一起”。由此,曆史學家推斷,皇帝突然召見皇太子時一定嚴厲申斥了他,並且逼他與他的情人立即繼絕關係。在萬念俱灰後,魯道夫和他的情人走上了雙雙殉情的絕路。

另一種見解則從政治角度探詢梅林宮之謎的答案。魯道夫從小所受的教育和別的親王不同。為他挑選的教師都是帝國中最出色的,但卻未曾考慮他們持何種政治觀點。人們甚至一度把小皇太子交給一位被皇帝長期流放的,參加過革命軍的司祭教育。因此,在十七八歲血氣方剛的年紀,魯道夫就匿名寫了一篇抨擊奧地利貴族製度的文章,尖銳嘲諷“那些貴族們愚味無知,根本不適合擔任任何官職”。他本人也蔑視一切皇家法規,說“那些皇室法規隻不過是愚蠢,虛榮和維護陳俗禮儀的遮羞布”。後來他果然主動去結識了一位猶太記者、《維也納日報》的主編斯宰普先生,並視他為“夢寐以求而終於找到的政治顧問”,稱之為自己“精神上的父親”。正是“在斯宰普的幫助下,魯道夫傾心於撰寫文章,借以表達從會寫字以來難於表達的思想”。因此,《維也納日報》上經常有署名“皇太子魯道夫”的介紹皇宮內情的文章和不署名的反對政府的文章。“秘密辦公廳”還曾截獲一封魯道夫寫給斯宰普的信,信中充分表述了他對法國自由思想和製度的讚歎,以及他對德國普魯士式軍人專政的憎惡。他的叛逆性格和活動致使他每一次外出都有一些偽裝的警方人員跟蹤,他的住處也受到監視。更有甚者,他和匈牙利獨立者聯盟的領導人埃梅耶納·卡羅裏伯爵的過從甚密。最近以來,因為帝國要求通過一項新的軍事法,在匈牙利正引起一次日益嚴重的政治騷動。布達佩斯的遊行隊伍旗幟招展,革命歌聲此起彼伏,每一次集會都會引起暴力事件。而匈牙利人是寄希望於這位皇位繼承人的。

悲劇發生以後,人們了解到,魯道夫在前往梅林宮的當天上午曾緊急約見斯宰普,並把很多稿子交給了他。這一天上午他還心情焦躁地等著一封信和一份電報。在收到電報並匆匆讀完後,他咬著牙自言自語說:“對,應該辦了!”在梅林宮他又延擱了一天,他在等著匈牙利獨立者聯盟領導人的最後一封電報,這是決定命運的電報。此後魯道夫就再也不等候什麼消息了。由此人們有理由相信,魯道夫是出於政治原因自殺的;有人甚至斷言魯道夫曾答應隻要匈牙利人起兵反對他的父親並宣布奧匈分治,他就可以就任匈牙利國王。當然,要證實這一點還缺乏足夠的材料,不過在他寫給妹妹的信中說:“我是違心的辭別人世的。”這句話似乎間接地印證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