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廢棄的圭亞那塞蘭迪亞荷蘭古堡
在綠草如菌、森林密布、河川縱橫的水鄉澤國圭亞那,有一個吸引著眾多遊客的塞蘭迪亞古堡。它由荷蘭人建造,18世紀末該地區被英國人占領後,古堡迅速被廢棄。這是當地發生熱帶瘟疫所致,還是因荷蘭在圭亞那殖民盛況衰微的結果,至今尚未知曉。
古堡座落在圭亞那流量最大的埃塞奎博河下遊的一個小島上。這個狹窄的小島長1公裏,距河西岸400多米,那裏是一片熱帶叢林,實際上是南美難以進入的莽莽林海。島另一邊因被湍湍急流中的無數小島阻隔而見不到河的東岸。
遊客要參觀古堡遺址,得在被大西洋環抱的埃塞奎博河河口的帕裏碼頭乘船,那裏停泊著許多輕便小艇。旅遊者搭乘這種小艇,上溯8公裏,就能抵達這個小島。島上人煙稀少,散居著100多戶人家,大部分是漁民。古堡掩映在雜草叢生的灌木叢中,遊客登上島後,首先看到的是古老的兵器廣場,附近散放著一些荷蘭酒瓶,這些綠色的玻璃製品,隻有在18世紀歐洲的某些地方才能生產。炮台附近的草叢中,還能看到一些炮彈和戰鬥的遺跡。
關於這個古堡的曆史一直可溯到17世紀初。1681年,當早期荷蘭探險者在新大陸被西班牙人驅逐出波梅龍後,他們就在遠離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冒險活動的大西洋岸中部活動。1616年,荷蘭探險者阿德裏安·格洛埃諾韋赫率3條船成功地駛抵了圭亞那岸的埃塞奎博河河口。他們沿河上行30英裏,在馬托魯尼河和卡尤尼河彙合處設居民點,建立了一個基克一歐弗一阿爾的設防鎮區。1621年,在美洲、亞洲和非洲擁有大量莊園財產並起著貿易壟斷作用的荷屬西印度公司合並後,有計劃的墾殖活動代替了漫無邊際地開拓殖民地。1624年,該公司派遣了一大批墾殖者到基克一歐弗一阿爾地區。
隨著英、法、西班牙和荷蘭人間連續不斷地爭奪殖民地戰爭,這塊土地多次易手,改換殖民統治者。居住在那裏的居民為免遭戰亂之苦,逐漸遷移到離河口更近,並具有很好防護的地方居住。於是,埃塞奎博荷蘭殖民地的新首府建立到了這個小島上。1687年,基克一歐弗一阿爾鎮區司令在島上建造了一個木製要塞。
為了抵禦入侵,埃塞奎博司令官勞倫斯·斯長姆·範格拉夫桑德於1742年計劃按中世紀堡壘建築風格,用石牆和障礙物興建一個軍事要塞,並在其周圍挖一條護壕。1744年要塞建成,這就是留存至今的塞蘭迪亞古堡。其附近還建造了一座教堂。在教堂裏豎著3塊墓碑,其中兩塊碑文上寫著:1770年11月逝世的邁克爾·羅特及其1772年逝世的妻子。第3塊墓碑碑文已無法辨認,據島上居民說,這是一條狗的墓穴。這是神話故事還是事實不得而知。
1781年,英、荷間爆發戰爭,英國人占領德梅臘工、伯比斯和埃塞奎博地區,但幾個月後,又被法國人搶占了過去。1783年荷蘭人重新占領後,由於當地種植園主反抗而處境日趨困難。1796年4月20日,一支擁有8艘軍艦,1300個士兵的英國艦隊駛抵圭亞那沿岸,英、荷再度發生戰爭,荷蘭最終完全喪失了這塊地盤。1803年,塞蘭迪亞鎮區就變得荒無人煙,滿目荒涼,古堡最終被廢棄。這是因瘟疫、戰亂還是荷蘭殖民者的徹底衰敗?該島最後一批居民境遇怎樣?在古堡四周有多少士兵葬身於戰鬥或死於瘟疫。答案尚留存在這座古堡的遺址之下,至今尚難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