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人的生活(1 / 2)

瑪雅人的生活

瑪雅人以農業為主,主要從事種植業。他們是世界上最早培育玉米的居民,其培育的玉米品種多樣,有的果穗較大,需6、8個月才能成熟;有的果穗較小,約3個月就能成熟。瑪雅人主食是玉米,但也種植其他一些作物,如蠶豆、西紅柿、南瓜、甜薯、可可、辣椒、煙草等,並栽培各種果樹。經濟作物中,最重要的有棉花、龍舌蘭和藍靛草。為在沼澤地帶種植玉米,瑪雅人修築了排水工程,建成了很多的台田、渠田。然而,由於瑪雅人的居住地區沒有金屬礦藏,因而沒有采礦冶煉活動,他們不知道鐵器,銅器也是從外輸入,數量極少,瑪雅人在農業技術方麵,主要使用木棒和石斧,尖頭的木棒用來掘坑種植作物,而石斧用來砍樹開地。瑪雅人在同一地段播種三次之後就留作休耕,拋荒多年。如人們用盡村莊周圍的土地之後,就拋棄原來的村落,去尋找新的居住地。瑪雅人飼養火雞和狗,但沒有飼養大牲畜,他們還從事養蜂采蜜、捕魚狩獵等活動。

瑪雅人以棉花和龍舌蘭纖維製造繩索和粗布,以燧石和黑曜石製造武器和工具,以粘土、木材和石頭製造各種器皿,並能製造各種精美的首飾、神態各異的雕刻和神像等手工藝品。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造就了一批專業工匠和商人。每個城市的中心都有規模很大的市場,交換頻繁,出現了定期交易。市場有客棧,供商人住宿。交換的日常物品有布、蜂蜜、蜂蠟、燧石武器、鹽、魚及奴隸等。在交換時,除以物換物外,還使用交換媒介——可可豆,如一個奴隸約值100粒可可豆,一隻兔子約值10粒等等。

瑪雅人的社會基層組織是農村公社,土地歸公社所有,分給各家庭使用,每3年重分一次,收獲物歸各家庭所有,可以自由交換。狩獵、製鹽、捕魚等生產活動集體進行,產品分配到人。在16世紀初歐洲殖民者入侵前。瑪雅人已經向階級社會過渡,氏族公社已變為地域公社。氏族內部的首領逐漸變成貴族,氏族內部的首領、貴族和僧侶逐漸成為世襲的統治者。他們擁有較多的土地,經營蜂房、鹽場,種植可可。祭司是瑪雅貴族中的特殊階層,他們掌握宗教禮儀、製訂曆法和安排農事。瑪雅貴族實行長子繼承製,祭司的兒子和貴族的次子可以充當祭司。祭司在城邦的政治中占有特殊地位,高級祭司往往是瑪雅城邦最高首領的顧問,地方祭司則是各級官員的顧問。瑪雅人已使用奴隸勞動。奴隸的主要來源是戰俘,也有債務者和各種罪犯,奴隸買賣十分盛行。奴隸從事一切勞動,為貴族耕種土地,為商人搬運貨物,充當纖夫。城邦則使用奴隸修築神廟、築路及從事各種雜役。一般的公社成員也必須為貴族耕種土地、修築住房、向城邦納稅、提供軍需等。

瑪雅人為了農業和祭祀的需要,對天象進行了周密的觀測分析,建立了一套精確的太陽曆,瑪雅人分1年為18個月,每月20天,年末加5天“禁忌日”,共365天。每4年一閏,加1天。每個月份的名稱與農業密切相關,如“楚恩”為播種月,“摩爾”為收割月,“托克”為舉火月等。瑪雅人建造了美洲最早的天文觀察台,能準確地預測日食的時間以及月亮、金星和其他行星的運行日期。他們經過觀測,計算出太陽曆的周期為365.2420天,精確度超過了格裏高利曆。金星的運行周期為584天,與現代天文科學的測算極為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