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無限
業內人士分析,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麵是因為國內電視節目市場不夠規範,另一方麵則是由於引進的節目未經本土化改造。
“在其他國家播出效果好的節目,並不意味著到了國內也會獲得相應的效果。節目的本土化是一個必要的過程,這其中,適應國內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和觀眾的觀賞習慣是最重要的。”劉熙晨說,不進行本土化的結果必然是節目被市場淘汰掉,前兩年曾紅極一時的跳水類節目就是一個例子。
也正因如此,《通知》指出,電視台對引進節目模式要適度控製數量,要避免過度集中在某一地區或國家,要對引進節目模式進行本土化改造,擺脫對境外節目模式的依賴心理,糾正一窩蜂式的盲目引進,對於以合作方式變相引進的現象要堅決治理。
“相互抄襲體現的是創新意識上的懶惰,如果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下去,中國電視行業的水平將難以提高。說到底,引進節目隻是中國電視工業發展的第一個環節,真正的發展還要靠中國電視人的自主創新。”劉熙晨說。
不看明星該看什麼
近兩年來的真人秀節目中,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明星正在成為絕對的主角。哪個節目請的明星越多、越大牌,就意味著哪個節目的收視率越高、市場效益越好,這種靠明星博收視的思維幾乎成了衛視之間競爭的潛在邏輯。
在這種節目培養的觀賞邏輯下,一些觀眾不禁要問,真人秀節目,不看明星看什麼?業內人士介紹,在真人秀節目參與者的選擇上,歐美節目和韓國節目明顯不同。
前者多以普通人為主,後者多以明星為主。在這個基礎上,歐美節目通常會賞以重金激勵選手,為了增加節目看點,甚至不惜展現人性惡的場麵。但顯然,這樣的節目在東方市場難以符合觀眾的價值觀,這也是韓國節目選擇以明星為主,將節目看點從競爭轉向明星綜藝遊戲的原因之一。同樣地處東亞的中國,觀眾的取向自然與韓國類似。
但請明星的價格並不便宜。在《中國好聲音》播出前,國內的真人秀節目製作費用都還停留在1000萬元以下的水平,《中國好聲音》第一季投資卻高達8000萬元,其中僅幾位導師的費用就超過總投入的一半,這正是當年該節目輾轉多家電視台都沒人敢接手的原因,而該節目每一季的投入都還在以20%左右的速度遞增。
與室內錄製的節目相比,戶外真人秀節目的投入更多,場地、設備不僅都要花錢,明星錄製節目所需的檔期更長,價格自然也就更高。業內人士透露,一些真人秀節目邀請明星的費用就已經占到節目總投入的三分之二,近期某位明星拍攝某檔節目的費用甚至超過3000萬元,一季節目的費用超過億元對一些電視台來說也變成了家常便飯。
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明星的真人秀就活不下去。《通知》指出,真人秀節目要避免過度明星化,提高普通群眾參與真人秀節目的人數比例。要摒棄靠明星博收視,糾正單純依賴明星的傾向,不能把節目變成拚明星和炫富的場所,不能助長高片酬、高成本的不良風氣。
“好的節目一定不是在於明星有多大,而是在於通過什麼樣的節目內容設置,引發觀眾內心的共鳴。”劉熙晨說,“因此,從大的發展方向上來說,綜藝節目本來就要以人為本,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參與到真人秀節目中一定是趨勢。”
當然,觀眾的觀賞習慣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改變的。業內人士分析,國內真人秀節目從過度依賴明星到以普通人參與為主,還必須經曆普通人和明星一起參與的發展階段。他們認為,目前一些電視台在這方麵也已經做出了探索,而總局此次《通知》的出台,將加速國內真人秀節目邁向成熟的進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