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人秀應該秀出中國風(1)(1 / 1)

娛樂無限

國內各大衛視的真人秀競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於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明確要對一些真人秀節目進行引導和調控,要堅決抵製這類節目的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化。

雖然沒有特別具體的強製性措施,但如同以往一樣,總局每一次管理政策的出台都會引起業界和觀眾的共同關注。新一輪的調控之下,真人秀節目到底怎麼走?

綜藝節目在拚什麼

“有些節目既不攀登正能量的高峰也不觸碰負能量的底線,有意思但沒意義,收視率雖高但缺少價值引領,有的甚至傳播錯誤價值觀或流於低俗,引起輿論批評。”雖然沒有明確所指,但《通知》中的這段表述也明顯並非無的之矢,讓許多人感到頗有餘味。

浙江衛視播出的《中國好聲音》點燃了真人秀節目的市場。在此之前,衛視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新聞節目和電視劇方麵,但客觀來看,這兩方麵的競爭實際上都是有平台先天決定的資源優劣之分的,而以真人秀為代表的綜藝節目自然就成了一個新的切入口。《中國好聲音》在當年創下的收視率和廣告收入奇跡,讓幾乎所有衛視都成為綜藝立台的擁躉者。

《中國好聲音》帶來的,還有整個社會對模式節目這一專業概念的認識。它既包含固有的、統一不變的元素,又包含每期節目中的特定元素,是一個可以在異地、多次再實現的配方。國內節目模式引進出現井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大衛視列出了至少30多項節目模式引進計劃,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窩蜂式的引進節目帶來的惡性競爭。

近年來,針對以真人秀為代表的綜藝節目出現的亂象,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多次出台限娛令。雖然這些政策對當時的亂象發揮了一定的抑製作用,並且促進了國內綜藝節目製作水準的提升,但此次《通知》的出台顯然說明,又有新的問題出現了。

過度依賴引進、同類節目撞車、抄襲、靠明星博收視……業內人士分析,這種惡性競爭的出現,反映出其背後商業邏輯強大的驅動力,同時也體現出電視台盈利方式單一為其造就的尷尬處境。

“作為市場主體的電視台必須做到在經濟上自負盈虧,對於國內的電視台來說,與收視率掛鉤的廣告收入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因此,電視台都在追求收視率。過去,電視劇是收視率的保障,衛視就一窩蜂買劇,現在,真人秀節目成了拉動收視率的主力,它自然就成了各家衛視追捧的對象。但是,國內電視台本身具有的公共媒體屬性顯然更重要,一旦這種屬性被忽視,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化帶來的主流價值觀缺失,影響是惡劣和深遠的。”一位業內人士說。

不靠引進應靠什麼

實際上,隻要真人秀節目在內容和方式上實現對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同樣能對社會發展起到正向積極的作用。但問題在於,為什麼當前收視率高的真人秀節目絕大部分都依靠引進?國內電視節目的創新能力到底體現在哪裏?

幾年前,一位業內人士就曾講述他在海外電視節目上的見聞:“中國人好像走到哪裏都是買買買,不僅是買包買表買黃金,綜藝節目也是打批發,甚至還出現了在海外市場上中國公司之間因為競爭哄抬節目價格的現象。”

如果說那時候中國電視節目製播機構的目光還廣泛地涉獵全球,那麼當下,除了極個別節目外,國內電視台熱播的絕大部分真人秀節目則都是以韓國節目為基礎的。“韓國市場上的真人秀節目基本上已經被中國的製播機構用光了。”樂正傳媒研發谘詢總監彭侃說。

世熙傳媒總裁劉熙晨認為,相對於歐美等電視產業較發達的國家,中國的電視節目製作行業起步較晚。在發展程度上,歐美國家的節目製作已經實現了較高的工業化,每個工序都實現了分工基礎上的專業化,而國內電視節目製作兩三年前才從小作坊式的模式起步,這是國內電視節目創新和製作水平較低的根本原因。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落後模仿先進、從引進到創新,是任何一個行業都必須遵循的發展規律,電視製作行業也不例外。

過去幾年,韓國的電視工業也是從較低水平開始起步,向歐美電視工業學習。在引進歐美節目的過程中,韓國電視行業迅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且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創新意識的電視人,從而使韓國電視工業一躍而起。因此,主管部門也應該在時間和空間上給中國電視行業更多的耐心。

但是,在引進節目的過程中學習並不等於簡單的模仿和抄襲。比如,韓國老牌綜藝節目《無限挑戰》在賣給中央電視台後,類似挑戰的節目就大量湧現;某檔明星旅行類節目火了以後,就引來了各種明星旅行;《爸爸去哪兒》火了以後,觀眾又開始看到各種“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