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改變你的世界,改變你的生活,首先就應改變你自己。
有一個關於人與世界的耐人尋味的小故事:一個牧師正在準備講道的稿子,他的小兒子卻在一邊吵鬧不休。牧師無可奈何,便隨手拾起一本舊雜誌,把一幅色彩鮮豔的插圖——一幅世界地圖,撒成碎片,丟在地上,說道:“小約翰,如果你能拚好這張地圖,我就給你2角5分錢。”
牧師以為這樣會使約翰花費上午的大部分時間,但是沒過10分鍾,兒子又來敲他的房門。牧師看到約翰如此之快地拚好一幅世界地圖,感到十分驚奇:“孩子,你怎麼這樣快就拚好了地圖?”
“啊,”小約翰說:“這很容易。在另一麵有一個人的照片,我就把這個人的照片拚到一起,然後把它翻過來。我想如果這個人是正確的,那麼,這個世界也就是正確的。”牧師微笑起來,給了他的兒子2角5分錢。“你替我準備了明天講道的題目:如果一個人是正確的,他的世界也就會是正確的。”
這句話也啟示我們:如果你想改變你的世界,改變你的生活,首先就應改變你自己。如果你心理態度是積極的,你的生活也會是快樂的,如果你的心理態度是消極的,那麼,生活也會是憂傷的。
有位新聞記者詢問英國作家蕭伯納:“先生,請問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有何不同?”
蕭伯納摸著他引以為榮的長胡須答道:“這很簡單。假設一瓶酒剩下一半,樂觀主義者則習慣於高興地說:‘真棒!酒還剩下一半哩!’悲觀主義者則習慣性地歎息道:‘完了,酒隻剩下一半了!’”
可見,使你快樂或不快樂的,不是你有什麼,而是你對它的想法。由於你的想法不同,心理感受肯定是,大相徑庭的。如果你多想想令人高興的事情,你就會眉開眼笑;如果你總想著令人恐懼的事情,你就會感到膽戰心驚;如果你思慮疾病、死亡,你就會憂心忡忡。所以說,你的生活快樂與否,大多緣於你的心理態度。
自尊無價
隻有充分相信自己,才有決心去擺脫磨難,去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弱者。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紐約的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頓生一股憐憫之情。他把1元錢丟進賣鉛筆人的懷中,就走開了。但他又忽然覺得這樣做不妥,就連忙返回,從賣鉛筆人那裏取出幾支鉛筆,並抱歉地解釋說自己忘記取筆了,希望不要介意。最後他說: “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而且下麵有標價。”
幾個月後,在一個社交場合,一位穿著整齊的推銷商迎上這位紐約商人,並自我介紹:“你可能已忘記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遠忘不了你。你就是那個重新給了我自尊的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推銷鉛筆的乞丐,直到你來告訴我,我是一個商人為止。”
沒想到紐約商人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竟使得一個處境窘迫的人重新樹立了自信心,並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同情一個陷入困境的人,伸出熱情之手,給予他 (她)無私的幫助的確是重要的,但更為關鍵的是,我們應讓他(她)意識到自己的自尊和價值——隻有充分相信自己以後,才有決心去擺脫磨難,去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弱者。
擦淨自己的窗
有一顆善待一切的美好之心,人生即使平凡也平凡得絢麗輝煌。
有這樣一個女人,總在喋喋不休地向人們說鄰家的汙穢不堪。有一回她故意地將一位朋友領到家裏,指著窗外說:“您看那家繩上晾的衣服多髒!”可那位朋友卻悄悄對她說:“如果你看仔細點兒,我想你會弄明白,髒的不是人家的衣服,而是你自家的窗子。”
是啊,我們在同一藍天下生活,為什麼不學著去寬厚地待人,而要去輕易地指責呢?其實,髒的不僅僅是你的窗子,還有你的昏暗的心境和品性,身外的一切並不一定都如你的偏執的想像,生活中閃光的片段就在這平淡中深藏,隻要你用心去愛用心去發現,便不會傷害善良。
我們在這條沒有回程的道路上走著,有時走得灑脫,有時走得沮喪,活著誰都不易,何必把我的責備當成獎賞?搖落思緒樹上那顆顆沒有熟透的青果,心境就變得明朗;拆掉橫亙於心的籬笆牆,世界就變得寬廣。學著去愛,試著將那扇很髒的窗子打開,這樣,你就會感到天空沒有一絲纖塵,沒有阻隔與遮擋。有一顆善待一切的美好之心,人生即使平凡也平凡得絢麗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