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大招”
專欄
作者:呂雁
社會議題帶給綜藝節目持續生命力。
當前中國大陸電視爆款莫過於《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
什麼原因讓它們持續火爆?除了製作精良,嘉賓選擇準確,斥資不菲的因素外,業內人普遍看好的是社會話題和娛樂元素的完美結合,而且普遍認同社會議題帶給綜藝節目持續生命力的新綜藝趨勢。
無論純娛樂還是走心範,無論大型晚會還是小型訪談,無論棚內模式還是戶外紀實,一檔電視節目的極度火爆都是社會趨勢的反映。30年前的央視春晚,25年前的《正大綜藝》, 20年的《焦點訪談》,18年前的《快樂大本營》,8年前的《超級女聲》,3年前的《非誠勿擾》《中國達人秀》,2年前的《中國好聲音》,1年前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這些中國大陸標誌性節目的火爆,無不暗含當時深刻的社會變遷,無不切中國民求樂、求真、求公平、求放鬆、求夢想、求實力、求成功、求教子有方、求獨門絕技的種種大眾心態。所謂切中國民心態引起共鳴就切中了綜藝節目的命門,也應了海涅所言“換一個時代,換一批鳥”。
那個節目中叫馬諾的女子,“寧肯在寶馬裏哭也不肯在單車後笑”,此言一出,如同一幅浮士繪,刻畫出活生生的金錢崇拜社會眾生相,也擊中這個時代最脆弱的軟肋。同樣,《爸爸去哪兒》除了明星耀眼,萌娃可人,無數為人父母者都在電視裏照見自己的育子方法,誰又能說,它與中國父親普遍缺席孩子成長教育和當今中國社會眾多家庭不擅溝通,眾多父親普遍因工作壓力大亦或常常流連在外難歸家庭的現實不無關係呢?
電視不過是觀眾另一個代言罷了。就連此檔節目的製片人——4歲孩子的父親謝滌葵也表示節目火爆的原因是對中國長期“女主內、男主外”文化中存在“父親角色失位”的重新審視。”
也許,對於電視綜藝而言,舞台很炫,嘉賓給力,陣丈強大,並非成就一檔完整的品質上佳節目的首要因素。決定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其實與製作人對社會趨勢的判斷密不可分。成就節目的內容千千萬,而遴選的內容若與觀眾無關,觀眾又何必買賬?此所謂“盲目就會放肆,懂得判斷選擇就會克製”。
但今時今日,“克製”很難。一個節目火了,就有眾多同類一哄而上,跟風問題並不會因為某項行政命令而令行禁止。這個國內熒屏最尷尬的局麵仍然無解,這恐怕是關於中國電視另外一個“焦點訪談”。或許,以此做個娛樂節目也會火上一把?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