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勉強的“星二代”(1 / 1)

勉強的“星二代”

專欄

作者:徐江

怎麼樣既滿足社會的好奇心,又利用好“星二代”年輕人的激情,同時不給電視機前的觀眾敗興,這顯然還需要管理者和製作班子多做一點功課……

以“選秀”或“親子親情”做主打招牌的真人秀綜藝節目,最近在內地依然火爆。但是,隱隱地總讓人感到有一絲技窮的征兆在裏頭浮現。

在國外,據說明星的子女除了極個別承襲父母職業的,通常還是比較少出現在舞台和熒屏的。當然,大明星去世,子女跑到紀錄片鏡頭前,追憶父母生前往事的不算。

港台明星常年受狗仔隊滋擾,過去一般是不太接受讓子女曝光在媒體鏡頭下的,跟多年來內地人以家人上電視為傲的思維大相徑庭。這本來是個值得內地明星們學習的顧家想法,不過最近好像他們來內地電視台出鏡,也頗有點入鄉隨俗的改變。小學學齡前後的娃娃,跟大名鼎鼎的父母出來做節目,觀眾自然是愛看,或許長大以後也是段溫馨的回憶。可我還是覺得,一個人在人生懵懂的時段,糊裏糊塗地被扯來對著攝像機,這裏麵依然有著某種強人所難的東西,有違兒童們的健康成長之道。今天的電視節目製作人們,除了熱熱鬧鬧拉動收視率,能不能同時也想想怎樣規避對孩子成長帶來潛在的困擾。抑或製作人們不想,有審查機構幫他們去想?

已經成年的“星二代”出來選秀,怎麼看那些相關的節目都不像綜藝,而更像是虛榮節目。粉絲們捧一個嗓子和唱功一般的李宇春成星,跟老爸老媽的粉絲,去捧一個天賦明顯不及上一代的唱歌發顫或跑調的“星二代”,這兩者之間還是存在本質性差異的。老明星們心疼子女的任性和狂熱,半是無奈半是天真地出來為子女到場助興,親情的力量令人感懷。可問題是稚拙的表演,給現場和電視前的觀眾,究竟帶來了何種感受?我們先別說這世上安吉利娜·朱莉和小道格拉斯終究有限。即便是霍尊和杜淳那樣的例子,究竟又能出現幾回呢?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倒特別理解現場發飆的王誌飛,即使他兒子唱得原本還不錯,但麵對競爭空前激烈的娛樂業,一個愛子心切的父親在主持人話筒前的急赤白臉,比起同為好父親的潘長江的隨和與配合,還是更貼近於常態家長的凝重——無論是對星二代,還是觀眾。

成年“星二代”憑借普通天賦和非職業狀態進入綜藝,是全民娛樂化和娛樂產業大數據年代的“大勢所驅”,在現階段基本屬於無法阻擋的“前資源性開發”,不過尚未發展到無法管控的程度。怎麼樣既滿足社會的好奇心,又利用好“星二代”年輕人的激情,同時不給電視機前的觀眾敗興,這顯然還需要管理者和製作班子多做一點功課,在這方麵不妨借鑒一些各類“好聲音”節目已有的經驗,將準入門檻定得再高一些。

童蒙時段的“星二代”,最好還是少一些曝光的急躁。畢竟媒體轟炸對一個青少年成長所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大家還是應該慎重考慮的。娛樂和時尚圈最近談新晉女藝人,流行起一個有“低俗”之嫌的詞——“鮮肉”。可如果用這個詞談娃娃們,就變成寫實詞彙了。對於“鮮肉”,最好還是讓他們多保鮮一陣子,不要年紀輕輕,就在鏡頭和世故的風幹下,提前成了“臘肉”。這是每個不著調的明星家長,和更不著調、唯收視率至上的製作人們尤其需要嚴肅對待的。少些鏡頭前這方麵的樂子,綜藝節目收看族們也不會掉上幾斤肉,但孩子們在平安和平靜的氛圍下生長,這一塊算堅守住了。可別告訴我說“星二代”不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