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麥兜》“北上”依然是個問題(2 / 2)

《麥兜我和媽媽》在宣傳上的低調或許是因為,相比迎合內地市場意圖明顯的前兩部電影,《麥兜》此次試圖回歸香港的原汁原味。

不過時至今日,對於任何具有商業潛力和企圖的內容產品來說,內地市場都已是一個無法繞過的選項。即便低調者如謝立文,其也承認生意和市場考量的影響,“我是一名生意人,我也需要為我的作品尋找出路。”

實際上,早在十年前《麥兜菠蘿油王子》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影片獎時,謝立文在接受采訪時就被問到了對“北上”的想法和準備。當時,這位香港動畫導演仍表示自己顧慮於內地市場的不確定因素較多,“雖然大家對內地都非常有興趣,但作為外行人,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不過,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逐漸開放,和越來越多的香港導演開始北望神州,作為香港動畫的代表,《麥兜》的“北上”也逐漸水到渠成。2009年,電影《麥兜響當當》正式推出。在片中,說著一口普通話的麥兜來到了中國內地,故事的舞台也放在了武當山。影片在內地市場的票房一舉超過了7000萬元,緊隨《冰川時代3》《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衝天》和《飛屋環遊記》,名列當年內地動畫電影總票房榜的第四名。這也是整個《麥兜》係列迄今為止在內地市場上的票房最高紀錄。

雖然內地化的嚐試近乎立竿見影地取得了市場成功,但相比之前的作品,《麥兜響當當》在觀眾中的實際反響卻難以讓創作者滿意。影片的背景處理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尤其是在香港本地的批評甚多。不過這樣的情況,在香港電影“北上”的過程中也並不新鮮。如何權衡和處理“港味”和“北上”的不同需求,是很多香港電影和影人所共同麵臨的難題。隻不過對於香港土生土長的《麥兜》,這個問題要更為顯眼罷了。

實際上,對於“更內地化”還是“更港味”的選擇,謝立文已在後續的作品和運作中給出了答案。如果說2009年的《麥兜響當當》是一次為了迎合更多內地觀眾的嚐試,那麼2年後的《麥兜當當伴我心》則又將故事的舞台搬回了香港——回歸“港味”使得這部電影獲得了更好的評價。到了當前的《麥兜我和媽媽》,影片在上映之前專門為內地宣傳製作了20集的預熱係列短片《麥太家具萬能俠》,其良好的反響足以證明作者已能較為嫻熟地處理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文化差異。畢竟,劇中所涉及的飲食、住房和婆媳、親子關係等都是一些現實生活的日常話題,對這些問題的關注顯然是不分香港和內地的。

雖然市場和創作者本身的經驗都在進一步豐富,但就未來而言,隨著內地和香港電影之間融合的趨勢進一步顯現,傳統的港片似乎越來越難以保持其原有形態。一方麵是製作成本和觀眾要求未來會越來越高,另一方麵,香港電影產業對於內地市場的依賴可能會進一步上升。就此而言,2011年的《麥兜當當伴我心》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雖然該片選擇了回歸“港味”,但其在香港卻依然隻取得了區區85萬港幣的票房成績,相比之下,影片在內地4800多萬元的成績雖明顯不及《麥兜響當當》,但總算是差強人意。

正如謝立文所言,時至今日,“北上”已是大勢所趨,但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北上”,結果難以盡如人意。雖然導演表示在麵對無法回避的文化衝突時,《麥兜》目前還是會優先考慮香港的觀眾。不過另一方麵,保持“港味”同樣也是麵向內地市場的客觀選擇。畢竟,這正是《麥兜》係列的特色所在,也是其有別於好萊塢和內地動畫電影的定位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