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的“黃金時代”
特別策劃
作者:郭小婷
在強手林立的2014年國慶檔,《黃金時代》或許是最特別的一個。這是部內地市場近年來少見的能如大片般受到廣泛關注的文藝電影。而在影片上映前夕,關於導演許鞍華、編劇李檣、電影主人公蕭紅及其扮演者湯唯的評論和爭議也正在快速升溫。如此一部在文學、史學界引發諸多回響的電影能否獲得廣大觀眾認可?這部耗資6500萬、片長近3小時的文藝大片能否在錙銖必較的市場上全身而退?作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老一輩宿將,許鞍華的再次北上又是否預示兩地電影產業新的“黃金時代”?
文藝大片養成記
許鞍華說拍攝《黃金時代》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在2003年,《玉觀音》在進行後期製作的時候,她就特別想拍一部關於作家的電影,因為“作家能把痛苦變成創作、甚至藝術,這一點不是每個人都可以”。
許鞍華對女性題材有敏銳嗅覺,她的《今夜星光燦爛》《女人,四十》《半生緣》《阿金的故事》《客途秋恨》《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等眾多知名作品中,都有著對於女性命運的深刻體悟。許氏電影中的女性大多不安於室,不斷地找尋歸宿,交織著多段旅程,如浮萍般無依,又近乎宿命地漂泊輾轉。
蕭紅同樣也是如此。
策劃之初,許鞍華準備拍的是蕭紅和丁玲兩人的故事,因為“兩個截然相反的女性,肯定會有很多的故事。”不過隨著劇本深入,故事的重點還是逐漸集中到了前者身上。起初讓許鞍華最為頭疼的是找不到理想的編劇,後來因為《孔雀》,她結識了李檣並開始合作。後者為了《黃金時代》,足足查了兩年的資料,動筆寫劇本又花了一年。許鞍華自己也整整找了三四年的投資,直到最後星美傳媒集團加盟,電影才終於正式上路。
雖然籌備曠日持久,但《黃金時代》的製作還算順利。“其實片酬方麵我們一開始是高估了的”,許鞍華說她在內地遇到了很多熱愛文藝片的演員,“他們低片酬、甚至零片酬地參演,省出來的預算又再次投入了製作”。最終影片順利拍攝完成,既沒有超期,也沒有超支。
不過,這並不代表《黃金時代》的日子從此就將一帆風順。在許鞍華眼裏,蕭紅是一個極有魅力和性格的人物。麵對紛繁矛盾的曆史素材,她選擇了將分辨孰是孰非的任務交給觀眾,“讓大家按照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某種程度來說,這樣的處理或許也是因為許鞍華自己的性格,正如她在采訪中所坦言,“很多人現在都說這是間離的手法,但其實我並不太懂如何縮短或拉長跟觀眾的距離”。
另一方麵,如此若即若離的手法或許也是一種冒險。《黃金時代》之前進行了多場超前點映,引起的爭議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對多數觀眾來說,本以為這部觀眾將近180分鍾的電影無非是一個女作家和一群名家朋友們的感情故事。然而,電影的開篇就令人一震:湯唯飾演的蕭紅簡短獨白,生年卒月娓娓道來後,畫麵才被拉到她兒時的家鄉。這樣的衝擊似乎在提醒觀眾導演的存在。然而之後,兩道旁白開始講述曆史,人物關係和人文氣質又緩緩鋪展開來,沒有特寫、沒有強硬灌輸……正如導演所說,一切的判斷又被交回給了觀眾。
除了電影所用的手法和主人公謎一般的人生,《黃金時代》的爭議或許也是源自影片本身。雖然定位於“文藝”,但無論是明星陣容還是投資規模,該片都堪稱是一部商業大片。影片的宣傳、營銷完全按照商業電影的模式。相關的專業團隊早在拍攝期間就已參與其中,宣傳、營銷工作由始至終,頻率和力度遠高於普通文藝片,成本自然也不低。之前影片質感獨特的劇照、海報已在業內外引發了不少注目。作為電影的出品方,星美不遺餘力,國內很多影院早早就擺上了《黃金時代》的相關宣傳物料。相比之下,高調亮相威尼斯和多倫多電影節倒成了最常規不過的動作。”替換為“高調亮相威尼斯和多倫多電影節倒成了最常規不過的動作。最近,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還宣布,《黃金時代》將代表中國香港參加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初選,這也是許鞍華繼2011年的《桃姐》之後再次代表香港電影“衝奧”。
實際上,這樣的“高規格”待遇是許鞍華所始料未及的。她說自己隻是做了一個文本,剛好符合了“文藝大片”的氣質和規模。《黃金時代》全片共有六百多場戲,涉及哈爾濱、青島、上海、武漢、山西、香港等地,登場亮相的人物也有三十多個。如此恢弘華麗,以致於很多人都在感慨影片已經不太像大家以往所熟悉的許鞍華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