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思維陷阱可能是由慣性思維帶的,但進入思維陷阱還可能是由過分相信真理而缺少質疑造成的。
人無完人,物元完物,其實真正的真理便是沒有真理。我們無須對一些偉人的話奉若天神,一些事物雖然被下了定義。但也不可全信。
如果當年的伽利略不對亞裏士多德的結論提出質疑,可能“兩個鐵球不同時落地”已成為現在的真理了。如果沒有膽量對真理提出質疑,那麼你所得到的真理也是虛無的。
一家化學實驗室裏。一位實驗員正在向一個大玻璃水槽裏注水,水流很急,不一會兒就灌得差不多了。於是,那位實驗員去關水龍頭,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水龍頭壞了,怎麼也關不住。如果再過半分鍾,水就會溢出水槽,流到工作台上。
水如果浸到工作台上的儀器,便會立即引起爆裂,裏麵正在起著化學反應的藥品,一遇到空氣就會突然燃燒,幾秒鍾之內就能讓整個實驗室變成一片火海。
實驗員們麵對這一可怕情景,驚恐萬分,他們知道誰也不可能從這個實驗室裏逃出去。那位實驗員一邊去堵住水龍頭,一邊絕望地大聲叫喊起來。這時,實驗室裏一片沉寂,死神正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靠近。
就在這時,隻聽“叭”的一聲,大家隻見在一旁工作的一位女實驗員,將手中搗藥用的瓷研杵猛地投進玻璃水槽裏,將水槽底部砸開一個大洞,水直瀉而下,實驗室裏一下轉危為安。
在後來的表彰大會上,人們問她,在那千鈞一發之際,怎麼能夠想到這樣做呢?這位女實驗員隻是淡淡地一笑,說道:“當我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已經學過了這篇課文,我隻不過是重複地做一遍罷了。”
這個女實驗員用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來避免了一場災難。《司馬光砸缸》我們都學過,砸缸救人,關鍵在於舍缸,破缸求命。犧牲缸一個。幸福歸大家。
但多數人的思維都想“得”,而不是先想到“舍”。
殊不知,舍棄有時也是一種智慧。
“舍”放前“得”放後,最終是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其實這個“缸”就可以看作我們的慣性思維,很多時候我們對很多機會視而不見,隻因我們被我們思維束縛住了。這個時候唯有打破,才能放飛我們的思維,進入一個新天地。
每個女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習慣和慣性思維所左右。例如人們上班時總是習慣走一條固定的路線或是乘坐固定的某路公共汽車:出差時喜歡住在自己熟悉的賓館——道理很簡單,因為人們相信經驗。
害怕改變,擔心這種改變會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但遺憾的是,人們的這種習慣實際上並非最佳的選擇。
在職場當中,很多女人換了一個公司總是覺得難以適應。原因就在於她們總是將以前公司的那種文化和處事方式,拿到新公司裏來套用。結果一再碰壁。事實上不是你現在的公司文化不好,而是你不能突破和改變舊有的思維習慣和行事的方式。
不改變這種不良的思維定式,創新的火花就無法進發。那麼,二十幾歲女人應該如何擺脫這種思維障礙呢?
1.考慮問題要視野開闊
不要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二十幾歲女人要有寬闊的視野,從多角度、多層麵、多維度考慮問題,並透過現象看本質,善於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對事物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克服表麵現象的幹擾,得出正確的答案。
2.思考問題要善於另辟蹊徑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思維的問題都會受到思維障礙的影響。避開思維障礙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盡量避開思維的“光明大道”,選擇那些很少被人走過的小徑,這樣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答案,不至於陷入思維的誤區不能自拔。
3.思考問題不要過分依賴經驗
人的思維受原有知識、經驗的束縛,有時被知識和經驗淹沒。要走出經驗的誤區,既不要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也不要把簡單的問題人為地複雜化。遇到問題,二十幾歲女人要善於開動大腦。進行全方位的思考,不要把還沒有深思熟慮的思考當做結論。
在對重大問題的思考和決策中,應多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建議。利用集體的智慧也可以避免進入思維的誤區,防止決策失誤。
生活中有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隻要二十幾歲女人勇於打破固有的慣性思維,就會發現不可能也能變成可能,隻要方法得當,可能的事情慢慢就會變成現實。
女人要學會正確思考的方法
人生所有的計劃、目標和成就,都是思考的產物。二十幾歲女人的思考能力,是自己唯一能完全控製的東西,女人可以用智慧,或是以愚蠢的方式運用自己的思想,但無論女人如何運用它,它都會顯現出一定的力量。要想從自己的思想中得到豐收,女人必須付出努力和投入各項準備工作,這些工作的安排和執行,就是正確思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