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發展需要建立正能量的場。我們確定新的一年為“教師發展年”。我們組建了“小團隊”,結果發現這個“小團隊”對學校的發展有很大影響,這個“教育沙龍”後來讓沒有報名參加的教師“後悔當初沒有報名”。我們為每一個青年教師建立“小課題”,結果發現,“小課題”解決了大問題,老師們開始走上了研究之路。我一個一個地與老師商量選題,又一個一個地幫助他們提煉總結。我們主張走“小步子”,結果發現,我們跨出的每一個小步子,對於一所學校的發展很可能就是“大步子”!
我的教育信仰,就是在那裏明晰並堅定起來的。我的兩個“堅信”後來慢慢地演變為汾湖實驗小學的“學校信仰”:堅信每一個人都有成長的欲望,堅信每一個人都是文化的標識。因為在這裏,老師們用無數的事實,告訴了我!
作為一個“事業人”,工作崗位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態度”。你用怎樣的態度去對待工作,你就會收獲怎樣的回報。在那裏所經曆的困難,在那裏所獲得的體驗,雖然隻是一年時間,卻勝過很多很多個年頭。麵對困難,該怎麼看,該怎麼做,困難中蘊藏著怎樣的機遇,這一年,我收獲良多。
五
2009年暑假,我來到了汾湖實驗小學。每次離開,我總是猶豫的,更何況,從城區到這裏,來回要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汾湖的領導幾次三番地邀我前去,我感動了!自己何德何能,讓人如此看重?他們如此看重我,他們又為了什麼?
這是值得驕傲的四年,我們創造了太多的故事。也許,這些故事,不足為外人道也,但對於我們每一個創造故事的人來說,卻又是那麼的重要,它們構成了我們的精神世界。至少對我來說,已經沉浸在教育思考與教育實踐的世界裏,不能自拔了!
第一個開學,我與老師們約定:“我們要把這段經曆寫下來,每一個人,在學期結束的時候,出一本書!在這本書裏,記下我們的成長。至少,等到我們做爺爺奶奶的時候,我們可以拿著它告訴孩子們:我們曾經這樣努力過!”想不到這個相約,竟成為了我們的“土書文化”。到今天,51位老師,已經創造了令人驚歎的204本書!這些,是我們圖書館的無價珍品,那是用生命編織的風景啊!更令人自豪的是,土書故事,沒有終止時。
我實在沒有辦法在很短的篇幅內表述這四年的巨大收獲,老師們的成長故事常常讓我熱淚盈眶,孩子們的成長故事也常常讓我怦然心動,學校文化的魅力更是常常讓我驚歎不已。四年裏,年輕的老師們竟然能夠在《中小學管理》《江蘇教育》集束性地推出專題成果,而這些成果,便是在課堂上“做出來的”!四年裏,我們埋頭努力,幾乎“拒絕”媒體報道;四年後,《教師博覽》(2013年第9期)推出深度報道《過一種饒有興致的專業生活》,《江蘇教育》選擇這裏舉辦“蘇派校長高層論壇”,主題便是“新建學校的文化建設”,並將發表學校文化發展的完整案例《站在學校文化的源頭上》……當然,也必須深深感謝那些關心與幫助我們的領導與專家,特別是在課程與教學領域,如果沒有華東師範大學崔允漷教授三年的悉心付出,我們不知要多走多少彎路!
我發現在這裏,會有永不疲倦的精力,源源不斷的思想,我甚至感覺自己的“想法”幾乎到了一種無法抑製的境地。我知道自己處於怎樣的一個時期,而這一切的到來並不突然,人生每個階段所經曆的,似乎都是為了今天而做的準備。
一路走來,不經意中,已經走出了一片片風景,隻是走出這風景的人並不一定知道。入職期初的生活帶給我教育的浪漫主義色彩,鄉鎮中心小學十餘年的廣泛涉獵與優哉遊哉的生活帶給我別樣的視野,“新教育實驗”讓我擁有了篤厚的教育情懷,“課堂觀察”讓我完成了科研入門;“書記生活”讓我學會了如何認識困難,如何挑戰困難,然後才有了2009年至今汾小四年多來我與同事們的共同創造!人生的每一段經曆都是重要的,都是可貴的,真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