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自由的天空
隨筆
作者:蔡麗亞
從一開始,張揚同學就和我的語文學習常規很不合拍。
那邋遢破舊的作業本,那隨心所欲的習慣,那自以為是的態度,完全和我的語文學習標準不協調。
講解課文時,他的插科打諢比我的延伸拓展還要多。
談到陸遊的愛國詩歌時,他會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念到“夜闌臥聽風聽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滿腔豪情,字字慷慨。
談到蘇軾的“不應有恨”中“恨”為“遺憾”之意時,他又從“報仇雪恨”說到“恨鐵不成鋼”再說到“相見恨晚”,直到找到了一個同為“遺憾”之意的帶“恨”的成語,方肯罷休。
一次,和孩子們探究一個語言分析題,關於“北大校長許智宏在新年聯歡晚會上演唱《隱形的翅膀》的用意”,有人說,充滿激情就有希望;有人說,對生命要永葆熱情。正當我準備給以讚許時,張揚已經忍不住引吭高歌起這首歌來,音韻標準、曲調和諧,還忘我地投入,讓許多同學掩嘴暗笑,他卻我行我素而又自得其樂。
張揚那像轉軸一樣永不停止轉動的大腦,讓人驚奇,思維的跳躍性、快速性,發散性,仿佛是一架飛機在課堂的天空中穿梭。許多這樣的課堂生成,讓語文生動而豐富起來。所以,每當此時,即便是在課堂上總是“話語權威”的我,也會微笑著等他說完想說的,再繼續上課。
可是有時候他的一些自由表現,就讓我有些為難了。
一次,預備鈴響後,全班同學都認真地做課前準備。他卻邊埋頭苦做英語,邊對我說:“等我做好,等我,一會就做好。”看著他投入的樣子,直至上課鈴聲響後,我依然不忍嗬斥。
還有一次課上,平時好發言的他沉默著低頭在書上寫了很久,上前仔細一看,語文課文旁批處,寫滿了潦草的數學算式。天!這是在測試我上課的底線嗎?我心憤怒。
“張揚,你在做什麼?”
他抬頭看看我,不做聲,又低頭忙於計算,直至完工。就那低頭的幾分鍾,我的心像有螞蟻走過。
更有很多次,當我沉浸在滔滔不絕的講解分析課文時,發現他已經神遊到其他課文的文字世界裏去了;當我用免做抄寫作業獎勵優秀生時,他也“免做”且連摘抄都一並省略了……
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給他的那片自由的天空過於寬廣,導致他忘記了語文學科的基本規範。
那天,聽一位值日老師說,放學時,他在候車室裏認真地閱讀著一本厚厚的字典。我想象著春日的傍晚,在所有孩子都已歸心似箭而又埋頭作業的候車室裏,他是這樣肆意地徜徉在中國文字的美妙世界中。霎時,心有歡喜。想起平日裏看到他課桌裏放著《魯迅全集》《複活》等書;想起他寫隨筆時別具一格的現代詩、五言或七律……原來,他也不是懈怠語文,而且好像他的“自由主義”頗有古風。
對於師生關係,我們喜歡孩子們做到上下有別、尊卑有序,仿佛如此,我們便得到充分的尊重與敬仰。其實,秩序的規範性、嚴格性、單一性常常約束和限製了孩子的精神、思想的空間。想起清華大學的陳寅恪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價值取向,獨特的張揚身上所表現的,不正是孩子們最原始、最純真的獨立和自由追求嗎?
所謂獨立人格,指的是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這是從人的個體角度而言的。從社會整體的角度看,我們教師所能做的,就是在一個明確的規範框架中,用自己的力量給孩子支撐起最廣闊的一片天空——自由的天空。在這片天空裏,孩子們能夠獨立自主地表現、創造。
課堂上對於孩子的發言,不必完全規範和千篇一律,可以更自由些,隻要他是圍繞著相關主題在思考,在探究,“旁逸斜出”又有什麼關係?
課堂中對於孩子的神遊,不必完全警戒和徹底扼殺,可以更寬鬆些,隻要他在用心掌握知識後,在嚐試了解未知世界,物我皆忘又有何不可?
課堂外對於孩子的“另類”言行,不必完全否定和打壓製止,可以更開明些,隻要他是用自己的思維在理解、在創造、在開發,與眾不同的表現不也是一種美嗎?
作為一名教師,除了給孩子知識,我們更應該培育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誌,不完全拘泥於繁文縟節,不完全局限於規範紀律,不完全停留在師道尊嚴的形式上,以平等、平和、平易的姿態,用真心、愛心、耐心來撐起最廣闊的天空,我們的孩子們一定能在自由的世界中輕舞飛揚。■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臨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