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究竟從何而來呢?首先,所有的耐心都來自於了解。有個馬拉鬆運動員,叫山田本一(1984年和1986年的世界冠軍),似乎能夠告訴我們答案。他在自傳中如此說道:
“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四十幾公裏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四十幾公裏處的終點線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裏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我在寫作課上,反複強調最重要的一件事是“Youd better know exactly what youwant”(要準確了解自己到底要什麼?)其實也是這個意思。耐心不是憑空來的,是需要了解和支撐的。但是這裏已經出現了一個死循環: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沒有耐心的人是沒耐心深入了解任何事情的,於是,最終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耐心。
我在第2章講過一個“孩子和糖”的故事,這個故事的關鍵並不在於最後有多少孩子成為成功人士,關鍵在於告訴我們,四歲的時候,每個人的耐心程度竟然就已經大不相同了。也許耐心是天生的——盡管我個人並不相信。更可能的解釋是,每個人天生的耐心程度大致相同,隻不過,來自於周遭環境以及身邊成年人的行為模式等因素短短四年的影響,已經使孩子們的耐心程度千差萬別。如果說,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那麼,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四歲的時候就有了明顯的不同。
我自己就不是個天生很有耐心的人。但,多多少少,在一些方麵顯得比周圍的人有更多的耐心,也因此收益頗多。仔細回想,這跟我很小的時候學彈吉他有相當大的關係——感謝我的父親在我11歲的生日那天送我一把木吉他。盡管最終彈得也不是很好,但是,那樣的練琴經曆告訴我,哪怕為了彈會、彈好一個小節,都可能要練上幾十遍,再加上後來的自我欣賞幾百遍才行。多多少少,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曆,我做事的時候不怕重複。如果說,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98%的重複作為“水”,才可以成為一杯清香的咖啡。
及早開啟心智
從每個人的感受出發,時間並不是勻速的,而是加速流逝的。這不是什麼“相對論”。愛因斯坦確實曾用這樣的一個比喻解釋相對論:“一位先生和一位漂亮女孩在一起呆上一小時,他會感覺像一分鍾;但如果讓他在火爐子上呆上一分鍾,他會感覺比一小時還長。這就是相對論。”但是,愛因斯坦想要說明的並不僅僅是“觀測者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參照係是至關重要的”,而是更進一步的“觀測者的精神狀態也許是對時間流逝感知的一個附加因素”。然而,對愛因斯坦來說是想當然的所謂“觀測者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參照係是至關重要的”的這個事實,即,我們剛剛說的“從每個人的感受出發,時間並不是勻速的,而是加速流逝的”,這一點對很多普通人來說,卻是從未認真考慮過的。
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你,年齡應該超過12歲。因為普遍來看,12歲前後是抽象的文字理解能力真正開始發展的階段。於是,聽到老狼的《同桌的你》中的歌詞不可能沒有共鳴——“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是過得太慢”。你也肯定有過羅大佑有過的感受——“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一樣有著一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經驗的存在會大大提高理解能力。可是,小的時候我們總覺得時間過得那麼緩慢甚至令人難以忍受,怎麼現在就“光陰它匆匆似流水”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