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要學會適時改變自己(2)(2 / 3)

也有很多的學生,結束了“速成班”、“強化班”的“學習”,才發現不僅有更多的功課要做,最要命的是,所有的考點全部報滿,根本無法訂到考位。在學習上多努力一些,還是有機會的。可是,沒有考位,是沒有辦法解決的——除了後悔之外。完全可以想象的是,那些稍微幸運一點,已經獲得考位的學生中,僅僅有20%不到的學生最終可以獲得有意義的成績,其他80%的學生,隻不過獲得一個“考試經曆”而已——究其原因,我不相信這是智商的問題,這種考試也無法衡量智商;隻有一個合理解釋:準備不夠充分,換言之,時間投入不夠,再換言之,沒有提前進行足夠的準備。

其實,不僅在留學的選擇上如此,麵對任何其他選擇,包括考研、求職,大多數人的失敗與慌張都是基於同樣的機理。準備不充分的人麵臨的困境,就好像是個手銬,越掙紮就被箍得越緊。麵對最後期限,無法不產生無比的焦慮。而這些焦慮產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產能低下到極限;反過來,產能的低下和時間的緊迫所產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慮……惡性的死循環。

這些人不知道,無形之中,時間已經成為他們的敵人;他們更不知道的是,時間原本無善無惡,是他們自己變成了時間的敵人,或者是他們把時間變成了自己的敵人。每時每刻,這些人還以為自己在跟別人競爭,殊不知,另外的那些人其實根本與世無爭,隻是因為起點提前了,就有了機會把時間當作朋友——誰能想象得出這世上還有什麼樣的靠山會比時間更強大呢?那些與時間為敵的人從來都不知道自己被誰打敗了——他們來講,生命的終點立著個他們看不到的墓碑,上麵刻著“死因不詳”。

舉個極端的例子,甚至不誇張地講,連男人的性能力都可能提前準備。所謂的性能力,往往與心肺功能緊密相關。於是,一個男人如果在二十五六歲的時候不管從什麼渠道得知了這一點的話,那麼他就應該堅持每周至少長跑三四次。幾年之後,一不小心過了30歲,他就會發現在他的朋友、同事都被工作壓垮了身體、了無生活樂趣的時候,他竟然僅僅因為一個萬事提前準備的良好習慣,可以做到一枝獨秀。

有些學者的結論可能會招致猛烈批評,事實上也確是經常如此。比如說,有些學者經過大量的調查,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很大程度上,財富決定智商”。這並不是胡說,盡管很難令人接受。生物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試驗:

選擇一批遺傳素質差不多的老鼠,將它們任意分成三組:第一組3隻老鼠處在“標準環境”,即被關在鐵籠子裏一起喂養;第二組老鼠處在“貧乏環境”,即被單獨隔離起來,隻身處在三麵不透明的籠子裏,光線昏暗,幾乎沒有刺激;第三組處在“豐富環境”,即十幾隻老鼠一起被關在一隻寬敞明亮、條件優越的籠子裏,籠子裏設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橋及各種“玩具”。幾個月過去了,羅森茨威格驚奇地發現,處在“豐富環境”的老鼠最活躍,看起來非常聰明,而處在“貧乏環境”的老鼠最為遲鈍,幾乎給人一種傻呆呆的感覺。然後,實驗人員將老鼠的大腦進行解剖分析,結果發現三組老鼠在大腦皮層厚度、腦皮層蛋白質含量、腦皮層與大腦的比重、腦細胞的大小、神經纖維的多少、突觸的數量、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以及與智力有關的腦化學物質等方麵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豐富環境”組的老鼠優勢最為顯著,而“貧乏環境”組的老鼠處於絕對弱勢。

想象一下富裕家庭能給孩子創造的環境吧,再對比一下貧困家庭能給孩子創造的環境。所以,整體上來看(注意,個別的反例並不能說明整體上的問題),環境條件貧富的區別可能造成巨大的智力差異。

環境對個體的成長有著巨大的甚至難以逆轉的作用。有人因此有了“血統論”、“出身論”之類的看法,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爹是英雄兒好漢”,“虎父無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等。印度影片《流浪者》裏的法官說:“賊的兒子還是賊”。英語裏的諺語說:“蘋果不會落到離(蘋果)樹很遠的地方”。所有這些都是對環境的力量造成的結果的樸素觀察。雖然這些看法荒謬又膚淺。然而,現象確實存在,隻不過解釋過於簡單、幼稚、膚淺、粗糙。

學者們認為,貧窮,從整體上來看是“永存之困境”(Persistent Pmblem)。無論這世界發展成什麼樣子,都不可能徹底根除貧困,因為最終,所謂的貧困是相對的。然而,從個體角度出發,貧窮並不是無法擺脫的符咒。任何一個個體,事實上都有機會運用心智獲得解放。不妨想象一下,一個人養成勤奮並節儉的習慣,即可以做到既“開源”又“節流”,就可以開始積累財富——當然不可能一夜暴富。但是,一生的勤奮和節儉,即一生的開源和節流,等於與時間做了一輩子的朋友。而他的孩子如果也既勤奮又節儉,那麼,會積累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