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以佛心度己,以禪心度人(4)(1 / 3)

佛禪小故事

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了元禪師與蘇東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時,途中看到一座馬頭觀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禮拜觀音。

蘇東坡看到這種情形不解地問:“觀音本來是我們要禮拜的對象,為何他的手上與我們同樣掛著念珠而合掌念佛,觀音到底在念誰呢?”

佛印禪師:“這要問你自己。”

蘇東坡:“我怎知觀音手持念珠念誰?”

佛印禪師:“求人不如求己。”

忍是一種高深的處世之道

有位青年脾氣很暴躁,比較易怒,還常喜歡跟別人打架,因此,很多人都不喜歡他。

有一天,這位青年無意中遊蕩到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休禪師正在說法。他聽完後發誓痛改前非,於是對一休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了,免得人見人煩,就算是別人往臉上吐口水,也隻是忍耐的擦去,而默默地承受!”

一休禪師聽了青年的話,笑著說:“噯——何必呢,就讓唾沫自己幹了吧,何必去擦掉呢?”

青年聽了,有些驚訝,於是問禪師:“那怎麼可能呢?為什麼要這樣忍受啊?”

一休禪師說:“這沒有什麼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作是蚊蟲之類停在臉上,不值得與它打架或者罵它,雖然被吐了唾沫,但並不是什麼侮辱,就微笑著接受吧!”

青年又問:“如果對方不是吐吐沫,而是用拳頭打過來時,那可怎麼辦呢?”

一休禪師回答:“這不一樣嘛!不要太在意!這隻不過一拳而已。”

青年聽了,認為一休禪師說的實在是豈有此理,終於忍耐不住,忽然舉起拳頭,向一休禪師的頭上打去,並問:“和尚,現在怎麼辦?”

一休禪師非常關切地說:“我的頭硬得像石頭,沒什麼感覺,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裏,實在無話可說了。

有句話說得好:“忍他人之不能忍,方為人上之人。”忍,實在是一種高深的處世之道——小忍可以避免爭端,大忍可以大事化小,並且可以修身養性。

為別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你真的是盲人嗎?”

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的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歎道:“你的心地多好啊!原來你是為了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別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我了。”

僧人頓悟,感歎道:“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的身邊啊!”

在黑暗中點一盞燈,不但能照亮別人,更能照亮自己,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做人做事為別人著想,會使雙方都受益,而最大的受益者,則是我們自己。

佛禪小故事

師父評理

從前,有兩個小和尚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不肯讓誰。

第一個小和尚怒氣衝衝地去找師父評理,師父靜心地聽完他的話之後,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是對的!”於是,第一個小和尚得意洋洋跑回去向第二個小和尚宣揚。

第二個小和尚不服氣,也來找師父評理,師父在聽完他的敘述之後,也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是對的!”

等第二個小和尚滿心歡喜地離開後,一直跟在師父身邊的第三個小和尚終於忍不住了,他不解地向師父問道:“師父您平時不是教我們要誠實,不可說違背良心的謊話嗎?可是您剛才卻對兩為師兄都說他們是對的,這豈不是違背了您平日的教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