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以佛心度己,以禪心度人(2)(1 / 3)

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不再明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去。

師父問:“外麵怎麼樣?”

“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麵,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領悟了師父的苦心。

隻要內心尊貴,外表潦倒也無妨

在很遠的一座深山裏,住著幾位修行者,他們每天都很刻苦修行。經常早晨天不亮就下山,到街上托缽,等到夜深很晚了才能返回居處。每天這樣長途往返,上山下山,實在讓人疲憊不堪。等他們回到山居之後,也很難再有精力打坐和冥想。由於身體過分的勞累,一坐下來,就立刻會呼呼大睡了。這樣連續過了幾年,雖然每天都很辛苦勞累,但也遲遲不能得悟。

佛陀看到他們如此徒勞無功便生出悲憫之心。有一天,佛陀特地化身為一個雲遊和尚。到山裏找他們:“你們隱居在深山裏,努力修行,不會覺得疲憊嗎?”

“多謝您的關懷。我們住在深山裏,確實離城太遠,上山下山,確實很是辛苦,我們天天如此,也的確感到疲累不堪。所以,這麼多年來仍舊碌碌無為,一無所得。隻知清晨匆匆下山,天黑後才返回山居。實在也無法定心修行,一想到終身如此下去,真是悲傷得很。”

“其實,你們的觀點錯了。如要得道,就必須要嚴守戒規,磨煉身心。隻要內心尊貴,外表潦倒又何妨?惟有舍棄性命,抱著必定成佛的決心,才能對眼前的環境毫無怨言。如果過分眷顧身體,順應感情,貪求物欲,那就要吃苦頭了。你們明天何妨暫時休息,不必上街乞討,讓我來供養你們明天的食物。”

他們大喜過望,自然能安心打坐和冥想了。結果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寧靜,從此更安然休養身心了。這位雲遊和尚很快恢複了光芒四射的佛身,法相莊嚴,再度為他們說法。後來,他們這些修行人都證得了阿羅漢果。

我們每天都在忙於工作和學習,但是麵對現在這樣一個信息高度爆炸的社會,我們往往隻能被強製地灌輸一些信息或知識,而根本沒有時間真正領會它們。這樣幾乎就等於吃了山珍海味卻不能被消化吸收一樣,再補的東西也不能成為自己體內有用的因子。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靜下心來,仔細思考,讓一些真正有用的東西成為我們的財富。

做什麼樣的人由自己選擇

一天,釋迦牟尼佛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裏,出去托缽的弟子們陸陸續續地回到精舍,一個個威儀具足,神態安詳。弟子們靜靜地走到水池旁邊,洗去沾在腳踝上的塵土,然後端端正正地坐在坐具上,等待佛陀的開示。

佛陀結金剛座,慈祥地說:“世界上有四種馬:第一種是良馬,主人為它配上馬鞍,套上轡頭,它能日行千裏,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貴的是,當主人一揚起鞭子,它一見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遲速緩急,前進後退,都能夠揣度得恰到好處,不差毫厘。這是能夠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馬。

“第二種是好馬,當主人的鞭子抽過來的時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馬上警覺。但是等鞭子掃到了馬尾的毛端時,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馳飛躍,也算得上是反應靈敏、矯健善走的好馬。

“第三種是庸馬,不管主人多少次揚起鞭子,它見到鞭影,不但毫無反應,甚至皮鞭如雨點般地抽打在皮毛上,它都無動於衷,反應遲鈍。等到主人動了怒氣,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軀上,它才能開始察覺,順著主人的命令奔跑,這是後知後覺的庸馬。

“第四種是駑馬,主人揚鞭之時,它視若無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無知覺;直至主人盛怒之極,它才如夢方醒,放足狂奔,這是愚劣無知、冥頑不化的駑馬。”

佛陀說到這裏,突然停頓下來,眼光柔和地掃視著眾弟子,看到弟子們聚精會神的樣子,心裏非常滿意,繼續用莊嚴而平和的聲音說:“弟子們!這四種馬好比四種不同的眾生。第一種人聽聞世間是否有無常變異的現象,生命有隕落生滅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奮起精進,努力創造嶄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而喪身失命後悔莫及。

“第二種人看到世間的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無常侵逼,也能及時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