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堅持片刻往往就會有所收獲
從前,在一個小山村裏,傳說有兩兄弟在一次上山的途中,偶然與一神僧邂逅。
神僧授他們釀酒之法,叫他們把在端午那天收割的米,與冰雪初融時高山流泉的水來調和,注入千年紫砂土鑄成的陶甕,再用初夏第一張看見朝陽的新荷覆緊,密封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雞叫三遍後方可啟封。
他們曆盡千辛萬苦,跋涉過千山萬水,終於找齊了所有的材料,把夢想一起調和密封,然後潛心等待那注定的時刻。
多麼漫長的等待啊,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兄弟兩個在漫漫長路的終點終於觸手可及,第四十九天到了。兩個人整夜都沒有睡,等著雞鳴的聲音。
遠遠地,傳來了第一遍雞鳴。過了很久很久,才響起了第二遍。第三遍雞鳴到底什麼時候才會來?其中一個再也等不下去了,他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陶甕,他卻驚呆了——裏麵的水,像醋一樣酸,又像中藥一般苦,他把所有的後悔加起來也不可挽回。他失望地把它灑在了地上。
而另外一個,雖然欲望如同一把野火在他心裏燃燒,讓他按捺不住想要伸手,但他卻還是咬著牙,堅持到了三遍雞鳴響徹了天空。“多麼甘甜清澈的酒啊!”他終於品嚐到了自己親自釀的酒。
在這個世界上,若想要有所收獲,必須要付出努力,同時還要學會堅持學會等待。在很多時候,再堅持片刻就會有所收獲。遺憾的是,很多人卻提前片刻放棄了,成功和幸福往往就這樣和他們擦肩而過。
應將精力放在要事上
人們總是問佛陀:“佛死後去哪裏了?”佛陀總是微笑著,保持沉默,什麼話也不說。但是這個問題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來,看來人們還是對這個問題比較關心的。
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佛陀對他的弟子說:“拿一支小蠟燭來,我會讓你們知道佛死了到什麼地方去了。”
弟子急忙去拿來了蠟燭,佛陀說:“把蠟燭點亮,然後拿過來靠近我,讓我看見蠟燭的光。”
弟子把蠟燭拿到佛陀的麵前,還用手遮掩著,生怕風把蠟燭吹滅了。但是佛陀訓斥他的弟子說:“為什麼要遮掩呢?該滅的自然會滅,遮掩是沒有用的。就像死,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於是就吹滅了蠟燭,說:“有誰知道蠟燭的光到什麼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麼地方去了?”弟子們你看我,我看你,誰也說不上來。
佛陀說:“佛死就如蠟燭熄滅,蠟燭的光到什麼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麼地方去了。和火焰熄滅是一樣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滅了。他是整體的一部分,他和整體共存亡。火焰是個性,個性存在於整體之中,火焰熄滅了,個性就消失了,但是整體依然存在。”
佛陀接著說:“不要總關心佛死後去哪裏了,他去哪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為佛。等到你們頓悟的時候,你們就不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對於與自己無關的事情過於關心,就會分散自己的精力。我們應該將精力放在主要的事情上,集中全力去做,這樣才能有所收獲。
佛禪小故事
佛陀釋意念
有一天,佛陀帶弟子們坐船。當船行到湖中央時,他問其中一弟子:“有一種東西,跑得比光速還快,瞬間能穿越銀河,到達遙遠的地方,是什麼?”
有個弟子爭著回答:“是意念。”
佛陀滿意地點點頭:“那麼,有另外一種東西,跑得比烏龜還慢,當春花怒放時,它還停留在冬天;當頭發雪白時,它仍然是個小孩子的模樣,那又是什麼?”
弟子們一臉困惑,答不出來。
“還有,不前進也不後退,沒有出生也沒有死亡,始終漂浮在一個定點。誰能告訴我,這又是什麼?”
弟子們全都愣住了,麵麵相覷。
“答案都是意念。它們是意念的三種表現,換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比喻三種人生。”
佛陀繼續解釋:“第一種是積奮鬥的人生:當一個人不斷力爭上遊,對明天永遠充滿希望和信心時,他的心靈就不受時空限製,他就好比時一隻射出的箭,總又一天會超越光速,駕馭於萬物之上。第二種是懶惰的人生:他永遠落後在別人的屁股後麵,撿拾他人丟棄的東西,這種人注定被遺忘。第三種是醉生夢死的人生:當一個人放棄努力,苟且偷生時,他的命運是冰涼的,沒有任何機會來敲門,不快樂也無所謂痛苦,這是一個注定悲哀的人,像水母的空殼漂浮於海底,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也不在夢境裏……”
做好長遠打算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