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以佛心保持平和,以禪心靈活應變(4)(1 / 2)

動動腦子能更順利地解決問題

少康法師是淨土宗五祖,少年出家,曆學法華、楞嚴、華嚴、瑜伽等經論。他本是位學問僧,但到了唐德宗貞元初年(785年),卻突然改換門庭,學起淨土,專門念佛了。

事出有因,原來,那年少康遊學到了洛陽白馬寺。有一天,他來到佛殿,突然看見殿上有一部經書放出光芒,映照一室。

少康感到很奇怪,上前一看,經書封麵上寫著“西方化導文”幾個字,署名善導,是淨土宗二祖所作。

少康法師便說:“我若與淨土有緣,經書當現出更大光芒。”話剛說完,果然見經書又放出更大的光明。少康法師由此心服,便發誓道:“海枯石爛,我的淨土之心不可改變。”

遂至長安光明寺,禮拜善導和尚生前所居的僧舍。突見善導的遺像飛至空中,說:“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指淨土)。”話剛說完便不見了。

於是少康心有所悟,便至浙江傳播淨土法門。

那時,浙江對淨土法門並不熟悉。所以,少康來到後很少有人接受他的教化。那,怎樣才能傳法呢?

少康想到了一條妙計:從娃娃抓起。他便以自己乞來的錢引誘孩子們說:“阿彌陀佛是你們的老師。有誰念阿彌陀佛一聲,我便給誰一枚銅錢,念十聲者,給錢十枚。”

孩子們年幼無知,也不知阿彌陀佛何意,聽說有錢,便爭先恐後地念起佛來。少康也果然履行諾言,把乞來的錢如數付給了孩子們。不久,消息越傳越遠,來少康麵前念佛的孩子也越來越多,少康沒那麼多錢支付,便酌情減量。

一個月後,他對孩子們說:“孩子們,我沒那麼多的錢了,但我也不想讓你們白辛苦,從今而後,每念佛十聲,給錢一枚。”孩子們見錢給少了,但仍有錢可掙,便不以為意,反而念佛念得更快了,每個孩子都想多掙些錢呢。

這樣月月下來,到了一年之後,孩子們念佛已成了習慣,少康不給錢了,一張張小嘴卻仍是常宣佛號。受孩子們影響,當地的大人無論貴賤,也都念起佛號來。少康在街頭巷尾一過,所見之人皆佛號聲聲,響成一片。

少康笑了,妙計終於得售,淨土法門終於在百姓心中紮下根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學會動腦子巧做事。巧妙的方法可以節省很多氣力,可以很便捷地達到目的。當然,動腦子並不是用計謀來對付別人,而是在做事情的時候,善於思考,想出各種巧妙的點子來解決出現的問題。

佛禪小故事

求正求實,有方有圓

有一天,小沙彌為了尋找一本很喜歡的書,把書房弄得亂七八糟,結果還是找不著。突然書櫃上的書一股腦的都掉下來了,他才發現書房已經被他弄得一團亂。“啊!怎麼辦?都弄亂了!”

小沙彌不知所措地跑去找師父:“師父!書房被我弄得一團亂,怎麼辦?”

師父說:“凡事不怕紛亂,重要的是你懂得亂中求序。事情和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你看寺院以正殿為中心,其他的殿堂就能按照順序建蓋起來。道路如果有,車輛自然就能依序前進,圓形也有中心,依著圓周,就可以繞成圓圈。而方正的房間,隻要四平八穩,就能依序排列了。所以啊,做人處事應該要求正求實,有方有圓,這樣在紛亂的社會中,才能成為大眾學習的榜樣、家人依靠的力量、團隊領導的中心。”

“嗯!我知道了!隻要我把書按照分類整理,排列整其,就容易找書,也不會把書房弄得一團亂了。”

在生活中學會使用禪法

在日本,任何遊方僧人想要留宿寺院,必須要參加一場法戰。所謂法戰,也就是指雙方之前的一個小辯論。而且隻有在法戰中獲勝,取得寺主的首肯,才能留宿寺院。

某寺住有師兄弟二人,師兄博學多聞,師弟不僅根機愚昧,而且還有一目失明。

一天,有一遊方和尚,來到了這個寺院中想投宿一晚,依規矩應當辯論上乘義理。恰好這天,師兄因為讀經太多,身體疲乏,便讓師弟去應對來僧,與來僧法戰,並囑咐師弟以“無言對答”來回答來僧的問題。

於是,師弟便與來僧同到法堂坐定,開始法戰。

不久,就見來僧起立,走進大師兄的禪房,說道:“大師弟果是法將,學人已被擊敗,特來告辭!”

大師兄於是說道:“試將經過道來!”

來僧說道:“首先,我豎一指,表示大覺世尊,人天無二;他就豎起兩指,表示佛、法二者,一體兩麵,是二而一。之後,我豎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寶,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麵前捏起拳頭,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至此,我已技窮,無法再戰。因此,他贏我輸,隻得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