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書法作品市場的新商機(1 / 1)

當代書法作品市場的新商機

藝術與財富

作者:朱小鈞

在當代中國各種藝術品拍賣當中,中國書畫一直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晴雨表。尤其近10年中國書畫拍賣市場單品成交價格屢創新高,無論是拍品的質量、數量、成交量,還是拍賣公司的數量、舉辦拍賣會的場次,都呈現幾何級增長趨勢。2004年是中國書畫拍賣市場創造成交紀錄最多的一年,有近20件古今字畫越過千萬元大關,其中超過2000萬元大關的有7件。但是進入2008年,這種增勢已經放緩,並且出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市場疲軟現象。

雖然書畫並稱,不過上麵的紀錄主要還是畫創出的,隻有十來件宋元書法曾拍出天價,其中最煊赫的如《砥柱銘》在2010年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的春季拍賣會中,經過多達68次叫價,以3.9億元落槌,加上12%的傭金,總成交價達到了4.368億元,創造了當時國內中國書法拍賣成交紀錄。

不過留存到今天的書法藏品多是明清以來到民國和當代的作品,價格總體來說要比繪畫低好幾個檔次。總體來說,這還是個名人書法時代,這或許和很長時間以來書法作品主要是送禮市場消化有關。作為禮品的附加值—作者的名氣、位置是最重要的,所以,有書協主席、理事之類職務的書家作品價格就高,一旦退下來,價格就降低。

目前,很多人買書法不是客觀地去看書法本身的藝術價值,而是衝著書家的名人效應。如“藝術大師板塊”的懷素、趙孟頫等古代大師的作品,“帝後板塊”以清代康熙、乾隆、嘉慶、宣統為多,“民國板塊”則包括孫中山、弘一法師、於右任等人的作品,“當代板塊”指當代最有名的書法家作品,主要有沈尹默、林散之、啟功、歐陽中石等。其他當代書法家的作品市場價格幾千元幾萬元左右而已。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書法熱”一直長盛不衰,當代書法在藝術創作、社會認識度等方麵都處在一個較高水平,但尚沒有跳出易於忽視、投資價值窪地的處境。主要原因恐怕還是書法比起更為具象、裝飾性強的繪畫來,它的抽象性決定了它欣賞門檻高、不易被更多人欣賞,所以,收藏書法的群體遠遠小於收藏繪畫的群體。伴隨近些年藝術品市場整體動蕩的外在因素以及當代書法持續走熱的內在因素,目前各拍賣公司爭奪舊有拍賣品種的資源已趨白熱化,並且普遍遇到瓶頸,這無疑為當代書法市場的崛起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新契機,必然使當代書法獲得更多的關注與收藏。這,已經可以看出一些苗頭,比如有人開始係列化、專題性的收藏,拍賣公司也開始注意。

其實,如今這個電腦時代,書法藝術其實有其稀缺性和趣味性,這是一種中國特有的藝術。透過“當代書法”,可以觀察傳統的審美觀念如何繼續和對當代社會情況作出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