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人,即那些初遇困難就退出了營銷隊伍的人。他們在遭受了打擊之後,就一蹶不振,成為一次就可以被困難擊敗的懦夫。這種人最容易身陷困境,因為他們連一個人生的關卡都不能越過,所以將永遠與成功無緣。
第二種人,即那些隻憑著一腔熱血猛衝猛拚而根本不反思失敗原因的人。此類人乃有勇無謀之人。這種人或許憑著一時的拚殺能取得一點成功,但成功的代價卻非常昂貴。因為這種人在麵對失敗時用的是自己的肉體和頭顱而不是用頭腦,所以他們隻能被失敗碰得頭破血流。當他們的血流完了的時候,他們也就在成功的道路上消失。這種人同樣陷入困境的幾率遠遠高於成功的幾率。
第三種人,即那些在遭遇挫折失敗時能不斷地磨煉自己,不斷地調整自己,能找到攻擊失敗的最佳攻擊點的人。這種人成功的幾率最大,他們很少會被困境所困,即使有時他們被困也能通過自身的力量把自己從困境中解救出來。因為他們與前兩種人相比,他們是智勇雙全的人。他們善於運用自己的頭腦找到戰勝困難的最佳辦法,並且他們還有頑強地戰勝困難的品質。所以他們在遭遇失敗時不但能戰勝失敗,並且能以最小的代價戰勝失敗,在戰勝失敗後還保存著相當的實力,有了實力也就意味著還有前進的動力,有了動力就能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失敗,一步一步逼近成功,直至登上成功的巔峰。
三種人針對困難挫折所采取的不同態度造成了他們人生結局的重大區別。其實,他們所遇到的失敗都隻是暫時的失敗而已。而暫時的失敗或一兩次的失敗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無數的成功者都是經曆了無數的失敗才摘取了成功果實的。
可以說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隻遭遇一次失敗就失去信念,就不去挑戰失敗,實際上就等於放棄了人生成功的機會,殊不知機會就隱藏在失敗背後。你戰勝的失敗越多,你人生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多。這就如同淘金一樣,淘掉的沙子越多,得到的金子也就越多。沙子的多少與金子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失敗與成功的關係就如同沙子與金子的關係。
可見,要成功,首先不要畏懼失敗,不要讓失敗把你的心態摧垮。其次,要成功還得正視失敗,研究失敗,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通過失敗磨煉自己的意誌品格,練就一身戰勝失敗的本領。
你就是強者,強者是永不言敗的!
沉著麵對失敗
人不到社會做事則已,如果到社會上做事,總不免會遭受挫折,往往是做大事遇大挫折,做小事遇小挫折。本來如果做事能始終得心應手一帆風順,那就是成功,做大事的大成功,做小事的小成功。隻有那不做事的人,才不會成功。但是如果希望全世界無論智愚賢肖,都是成功的人,那麼也是一種幻想,絕不會成為事實,而且事情無論大小,做起來都沒什麼不順的話,那就分不出誰是智,誰是愚了。而一帆風順在賢者智者來看,反而覺得波平如鏡毫無刺激,生活的意味也太平淡了。
有本領的人,多半希望生活能有曲折,多變化,才覺得夠刺激而時時有所收獲。所以做事的曲曲折折,是給你的一點刺激,正可提高你的注意,考驗你的能力,訓練你的品性。
從表麵看,挫折是你的失敗,然而再作進一步探討的話,挫折對你是有益而無損的,在很多情況下說教是無用的,而必須經過實際的挫折才能成功。
有些人在遭遇挫折時,把自己的能力估計得太低,把挫折估計太高,因此心慌意亂,不敢與之奮鬥,立即豎起了白旗,自願投降。認為前麵的路既然走不通,倒不如向後退去,以保全實力,與其前進而玉碎,不如退後瓦全。於是他的人生,隻有采用混字訣,混到哪裏算哪裏。抱著混的人生態度,還有什麼成功可言?隻好做人的附庸,受人支配,受人指揮,做些無關緊要的工作,希望工作越簡單越好,責任越輕越好。望見了困難,便往別人身上推,或急急躲到後麵去,免得遭遇挫折,他自以為這是所謂的不吃眼前虧呢!
有些人遭遇挫折,便發脾氣,不想想應付的辦法,隻是一味頂撞、好勇鬥狠,不計得失、不問成敗,什麼曲線戰術,什麼迂回戰術,什麼側擊包圍,什麼把握要緊,他概不注意,隻知固執不化,隻知蠻幹到底,結果是小事變大事,大事變成不可收拾的局麵。在曆史上項羽就是這種典型,到了兵臨城下,四麵楚歌,還要以斬將扯旗,表示他的本領,直到自刎以前,還要說:“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誰知他的失敗,卻是失敗於發脾氣,一味頂撞呢!
有些人遭遇挫折時,一麵應付,一麵忍耐,但並不是想立即解決困難,而在維持現狀,認為不能控製空間,隻須控製時間,深信挫折是會隨時間而有變化,等變化到有利於他的時候,挫折自會化為烏有。這種長期應付辦法,在絕對劣勢的局麵下,的確是很好的戰略,但是在均勢局麵上,便不需要這個曠日持久的辦法了。而且一味地拖,不會把發展的趨勢控製手裏,單單控製時間,可會養成貽患,鑄成大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