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研究小組還將人體基因——因子Ⅸ注入綿羊。因子Ⅸ是一種人體物質,它是血液凝結所必須的。目前,這個研究小組正在觀察注入了人體因子Ⅸ的綿羊所產奶裏是否含有因子Ⅸ。
英國愛丁堡的科學家們還利用另一種人體物質——抗胰蛋白酶,進行了相同的試驗。如果他們的試驗獲得成功,那麼還將會為利用羊和牛作為“生物反應器”來生產新一代藥物開辟一條途徑。
近幾年,轉基因動物已有一些陸續進入養殖試驗,邁開了實用化的步伐。1990年,美國在野外放養了500條轉基因鯉魚,這是美國農業部水產研究所進行的研究項目。這些轉基因鯉魚是轉入了生長激素基因的新品種,其生長速度明顯加快,這已在實驗室中獲得確認。此批轉基因鯉魚的野外放養,其主要目的在於評價一下對環境的影響,以及促進生長性狀在野外的表達情況。據該研究所稱,以鯉魚實驗,不過是實驗過程的應用材料,而真正的培育新品種的目標是美國消費者最歡迎而又緊缺的鯰魚,目前其供應僅能滿足消費量的30%,主要原因在於這種鯰魚的耐寒性較差,僅能在南部地區放養。這些生物技術專家抓住了這個機會,正在將生長激素基因和耐寒性基因轉入鯰魚中,耐寒性基因已經自北大西洋的魚類中取得。一旦轉移成功,便可望形成既耐寒而生長又快的鯰魚新品種,其養殖地帶可擴大到美國北部。
轉基因動物在牛、羊、豬、雞、兔、魚等動物中都有成功進展,在未來這些成果將逐步走出試驗室進入實用。
轉基因動物,把畜牧業的優良品種培育技術從整體雜交水平推進到分子操作水平,畜牧業的大進步指日可待了。
(二)神奇的胚胎移植
有了優良品種,如何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迅速推廣應用,這是畜牧業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例如一頭母牛,一年大約僅生一胎,得一頭小牛犢。如此一個優良品種的孕育推廣,非數十年難有大成效。近10年來,由於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及應用而形成胚胎移植技術,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
所謂胚胎移植,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人工妊娠”或“借腹懷胎”。它是首先應用於繁殖家畜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生物工程。
胚胎移植在繁殖家畜的應用原理與過程是十分巧妙的。如牛在自然狀態下每次排卵隻排1個,應用超數排卵技術可以使母牛多產卵。這就是在母牛發情周期的第9—14天時,注射作為排卵劑的促性腺激素。接著,2—3天後再注射黃體素,再過兩天後母牛就會發情,並能超數排卵。原來隻能排出1個成熟卵細胞的卵巢,一次就能排出10來個、甚至多達40個以上的成熟卵細胞。這時,選擇優良公牛的精液,或者利用冷凍保存的良種精液,進行人工授精。等待人工授精的母牛發情後的第6—8天,從它的子宮內采取胚胎。如果胚胎發育正常的話,通常將此早期胚胎置於攝氏37度,於10小時內進行胚胎移植,這就是把它送入養母的子宮內。
胚胎也可保存於低溫,或運往世界各地,進行胚胎移植;還可以將此胚胎暫時寄存在兔子的輸卵管內,使它繼續正常發育2—4天,以便再運往遠方進行移植。如果胚胎暫時不準備移植,可將它置於-196攝氏度下凍結保存;待將來移植時,把它解凍後仍能夠正常發育。不過,經凍結的胚胎的1/3受到損傷。
那麼,胚胎移植的效果怎麼樣呢?據實驗統計,每頭供體母牛經過一次超數排卵處理後,一般可獲得6—7個正常的胚胎(即受精卵),用正常的胚胎進行移植,妊娠率為50—60%,即可使3—4頭牛妊娠。還可能有更高的記錄,一頭供體母牛經過一次超級排卵可以建立的妊娠數達30頭之多。通常,一頭母牛每年可以誘發排卵17次,但在進行超數排卵時,大多間隔60—80天。如果一年進行5次超數排卵,那麼,一頭供體母牛每年就應使17—18頭養母牛妊娠,若將流產等因素估計在內,它也可能繁育出15頭左右的犢牛。據最高的記錄,可育出50餘頭。這與平常的母牛一年一犢相比,胚胎移植無疑有非常高的繁殖效率。
胚胎移植已在世界各地普遍開展。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波爾格於1980年用卵細胞培育成胚胎,創造了“試管牛”。1987年2月10日,保加利亞北部蘇門州的一個水牛飼養試驗站生下1頭試管水牛。這次水牛胚胎移植是保加利亞和美國的畜牧專家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它為比較充分地利用水牛親體的遺傳因子開辟了新路。
原蘇聯在胚胎移植研究方麵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如國立莫斯科大學和一些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於1982年研究出了使母牛的卵細胞在試管裏受精的方法。培養出的受精卵可以冷凍起來,並建立胚胎庫。全蘇畜牧研究所對牛的超數排卵、胚胎冷凍和移植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該所科研人員於1980年將黑白花牛的胚胎從莫斯科運至哈薩克斯坦。其中一部分貯於液氮(-196℃)中,經過移植,於1984年7月生下1隻公牛犢,重42.5公斤。據稱,這是蘇聯第一次遠距離運輸胚胎所產的牛犢。1982年8月該所從西德空運了牛冷凍胚胎20個(黑白花和西門塔爾牛各10個)。然後,他們同西德專家一起,將冷凍胚胎移植到黑白花牛的母牛中,結果有8頭母牛懷孕。黑白花牛胚胎獲得了3頭牛犢,出生時活重平均為33.3公斤,其中一胎雙犢。這是世界上第二次通過胚胎移植獲得單精合子的雙犢。西門塔爾牛犢胚胎移植,有6頭母犢懷孕,獲得4頭小牛,平均重為38.2公斤。
1986年以來,日本的牛胚胎移植也取得進展。日本農林水產省福島種畜場在世界上首次將體外授精得到的受精卵經冷凍保存後進行移植,獲得了兩頭牛犢,初生重分別為45公斤和22公斤。
近幾年來,應用生物工程繁殖牛除采用了超數排卵技術、體外授精、人工授精之外,還采用了卵分割技術,然後再進行胚胎移植。所謂卵分割技術是把胚胎內的細胞一個個分離開,變成單個受精卵細胞,再進行繁殖研究,其目的是用人工方法促進一個受精卵雙犢、4犢等。
1984年2月,日本進行了卵分割的實驗,並首次成功地降生了1胎小牛。科研人員先給5頭荷蘭種乳牛分別注射排卵誘發劑,促進其超數排卵,然後進行人工授精,取出發育至桑椹期的受精卵在顯微鏡下切割後,分別進行胚胎移植,結果在8頭受孕牛中,有1頭生下了遺傳成分相同的小牛。據稱,采用這種技術,從理論上講,1頭母牛一生可產百頭以上的小牛。這將為擴大繁殖良種開辟新的途徑。采用人工分割受精卵移植在世界上已有數十例,在日本還是首次。日本稱此方法為快速繁殖種畜法。
這項技術的開發工作在世界一些國家迅速發展起來,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國格外突出。據報道,英國已有進行一分為四的受精卵移植的事例,但還著重於基礎研究。在實驗室階段的技術水平,日本和歐美相比差不多,但實用化技術方麵,日本已領先一步。
日本的雪印公司和明治公司采取的技術大致一樣。卵受精後,細胞數為32個到64個。科研人員使用裝有鋒利的玻璃片的顯微操作設備,把受精卵切割為二,其細胞數相同。受精卵放在被稱作透明帶的殼裏,另一半移入到另外的空殼。然後,把分割為二的受精卵移入另一頭雌牛的子宮,使之著床。
不久前,福島種畜牧場又采用新的分割方法。該場使用被稱作微細刃的剃頭刀式細刀刃,把細胞數為64個的受精卵切為兩部分,並把兩個細胞團放在作容器的殼裏,轉動半圈,以免切口又相繼連結起來。
日本先行小組致力於研究受精卵的冷凍保存和檢驗性別方法。各地的畜產試驗場和大學以及飼料公司等民間企業也開始研究冷凍保存技術和未分割的受精卵的移植技術。
胚胎移植不斷開拓應用領域,美國科學家於1982年試驗用羊胚胎移植技術繁殖小羊,首次獲得成功。
令人興奮的是,英國畜牧研究所於1983年8月17日公布了一項成果,這就是該所把綿羊、山羊的受精卵經過細胞融合,然後進行胚胎移植,培育出外形別具一格的“綿山羊”。由於這種羊具備兩種羊的遺傳特性,因而這種羊的個體的頭部和尾巴都象山羊,而身子和角卻象綿羊。這種羊的個體比綿羊和山羊都大,毛絨的產量也超過一般的羊。這就有點神話中的異獸的色彩了。
胚胎移植還向豬、馬等難以進行受精卵移植的家畜擴展。香港《新晚報》1983年11月25日報告,中國台灣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的研究生鄭登貴首次成功地繁殖了4隻試管小豬。他先收集雄性豬的精子和雌性豬的卵子,使之在試管內完成受精,再將受精卵移入母豬體內發育。這家報紙評論說,世界上第一頭試管豬的誕生,將為豬的胚胎移植開拓不可限量的前途。
馬的胚胎移植是由波蘭和英國科學家於1985年首次試驗成功的。波蘭科學院遺傳學和牲畜飼養所一位副所長透露,馬胚胎(受精卵)在從波蘭種母馬排卵後的第7天取出後,在零下196℃的液態氮中冷凍3周。胚胎從波蘭運抵英國以後,首先解凍,然後植入波尼(矮馬)種的母馬體內,11個月之後,1匹健康而活潑的波蘭種馬駒在英國劍橋誕生。波蘭科學家認為,這項試驗成果表明,馬胚胎冷凍運輸技術非常適用於牲畜飼養業,尤其適應於繁殖珍貴的賽馬。
1985年8月22日,在英國倫敦動物園出現了1頭胚胎移植的斑馬,給動物園增添了光彩。這頭胚胎移植的斑馬經過了369天的妊娠後,順利降生。這隻斑馬是倫敦動物學院和劍橋良種繁殖動物協會為保存珍貴動物品種而進行合作研究的成果。據稱,這是世界上第二隻胚胎移植的馬。
胚胎移植技術應用於畜牧生產,可以使遺傳優越的母畜從懷孕和哺乳過程中解救出來,變成供應優良胚胎的活的機體,從而加速優良個體的繁殖,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畜牧業的生產力。這方麵已經在美國畜牧業有了驚人的表現。據統計,1983年美國全國牛奶靠1100萬頭奶牛供應,但是過去卻需要2800萬頭奶牛。目前,美國60—70%的奶牛是通過使用冷凍精子、人工授精技術繁殖出來的。這將使整個奶牛群體的父本減少為不到100頭良種公牛。最近幾年,美國進一步采用胚胎移植技術,將使全國的良種供體母牛也減少到100頭左右。
由於母畜每年產仔率的提高,以及胚胎便於運輸,促進了良種的繁殖的商品化。據日本《日經產業新聞》1987年7月13日報道,美國畜牧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從事牛的受精卵的分割移植的大公司格拉納達公司已經發展成為10億美元的企業,還開始了馬和蝦的胚胎移植等多方麵的經營。以這家公司為首,全美國已經有了大約200家企業從事這個事業,進行良種肉牛和奶牛的生產,技術競爭十分活躍。(三)新技術層出不窮
1.動物疫苗的基因工程製備
畜牧業的一大難題是對付病害。雖然每年在獸醫方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仍然損失巨大。例如,球蟲病引起雞和火雞的死亡或衰弱,每年損失2億美元左右。此外,還要投入1億美元的仔雞用藥。免疫法是對付病害的好方法,但以往麵對種類繁多的病原微生物,人們苦於疫苗的製備缺乏行之有效的技術,幸而基因工程等技術的突破為動物疫苗的製備提供了有效手段。
美國《農業研究》1985年3月號報道,美國農業部部長約翰·布洛克在3月18日新聞發布會宣布,馬裏蘭州羅克維爾基因表現公司的拉塞爾·麥克埃德斯和他的同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產一種抗原,有可能由此研製出防治家禽球蟲病的疫苗。
據稱,他們使用美國農業研究局生產的抗體來製造這種抗原。農業研究局的科學家們將同他們合作,把這種抗原製成供家禽業用的疫苗。農業研究局的科學家們是用雜交瘤技術生產抗體的。雜交瘤是一種雜種細胞,它的作用像一座工廠,能生產大量特定抗體。微生物學家哈·丹福斯和帕·奧古斯丁從已注射球蟲的老鼠身上取下產生抗體的脾髒細胞,把這種細胞同在培養基裏生長的小鼠骨髓瘤細胞融合。結果合成了一種雜交瘤,它既能生產單克隆抗體,又有很長的壽命。他們用這些實驗性的抗原給雞注射,刺激抗體的產生。
布洛克說:農業研究局與基因表現公司的試驗結果是“很令人鼓舞的”,“這種新的實驗性抗原第一次提供了防治任何種類球蟲的方法”。
1988年,美國紐約州衛生部的恩佐·伯拉蒂等人,應用基因工程獲得狂犬病疫苗。他們是將狂犬病病毒的一個基因嵌入禽痘病毒中製成的。該基因密碼是一種糖蛋白,是在感染了狂犬病毒的細胞膜中發現的。該糖蛋白能刺激已接種遺傳工程禽痘病毒的動物產生抗體。
伯拉蒂宣布,根據他們在動物身上所進行的研究,已證明該疫苗能有效地保護動物免受狂犬病毒的攻擊。他們將此疫苗接種了7種動物,並用活的狂犬病毒來測試免疫動物的免疫程度,還將所得結果與未經疫苗接種而又接受活的狂犬病毒感染的動物進行比較。結果,所有未經疫苗接種的動物均在感染後12至16天死亡,而用禽痘——狂犬病毒重組的疫苗接種的動物,在感染後均存活。
伯拉蒂認為,該項研究的成果是出人意料的。人們早知道,禽類病毒不能在非鳥類動物體內繁殖,但並不了解它是否能表達外源性蛋白。這次試驗結果表明,它可以表達外源性蛋白,而且複製增殖到一定水平後即可以引起血清活性,也就是所產生的抗體可與抗原發生反應。
伯拉蒂用基因工程禽痘病毒接種雞、小白鼠、大白鼠、貓、狗和牛。所有動物在接種後1—2周,都可測出抗狂犬病抗體。他認為,該疫苗還需進一步測試,以證實是否確實能夠保護人和動物不患狂犬病。他準備先在獸醫領域中應用,然後再應用於人。
此外,美國農業部宣布,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地將較弱的病毒基因,通過人工方法植入雞蛋內的胚胎,傳給小雞。病毒是由蛋殼植入下了將近1天的雞蛋胚胎內,雞蛋經孵化成小雞後,小雞不會受病毒感染。
這項成果被認為是突破性的。因為,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內,隻能成功地把病毒基因傳給一種脊椎動物——老鼠的胚胎。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的遺傳學家說:這項成功的實驗,使“遺傳學家在促使雞抵抗疾病,或下更大的雞蛋的研究上,邁進了一步”。
據《日經生物技術》1991年3月報道,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研究,運用基因工程技術,利用昆蟲培養細胞生產牛疫病毒外殼蛋白的一種成分,建立了基因重組生產係統,這種係統可生產牛疫病毒的抗原,目前可作為檢測牛疫病毒的診斷試劑,也為進一步研製牛疫疫苗打下了基礎。
動物疫苗的研製進展可以為畜牧業帶來巨大的效益,並可能使一些家禽疫病絕跡,這將使畜牧業的管理更加方麵,可簡化一些消毒防護措施,降低成本。
2.動物生長調節物質的製備及應用
幾年前,美國科學家開始試驗用一種生長激素培育生長速度更快、且含瘦肉較多的豬。
康奈爾大學的動物學專家R·迪安·博伊德每天給體重100磅的豬注射豬生長激素,生長速度要比沒有注射的豬快15%到18%,可提前1周或10天達到220磅到230磅的上市重量。由於飼料的轉換率提高了,飼料開支實際總共節省了約24%。與此同時,豬肉質量也得到顯著改善,總的脂肪含量減少55%,屠宰後每隻豬總的瘦肉量增加15%到18%。
博伊德斷定,較少的注射生長激素劑量對於提高增重速度和飼料轉換率是有效的,如加大劑量生長激素對於減少脂肪積聚更有效。
最初進行的研究使用的是從數千頭豬的腦垂體中提取出來的豬的生長激素。但是,提取這種激素非常費力。博伊德在其後的研究中,應用遺傳工程方法生產豬的生長激素。
現在,美國科學家研究使用的生長激素,是用遺傳工程培育的微生物產生的重組生長激素,費用要少得多,而效果和天然生長激素一樣。生長激素的作用是提高飼料中被牲畜轉變為蛋白質的那部分營養物質所占的比例,而降低用於形成脂肪的營養物質所占的比例。牲畜長到可以上市的重量的時間縮短了,而飼料卻減少了。以前要經過數10載辛勤的遺傳選擇和雜交方能使牲畜品種發生變化。而新方法是通過操縱食用牲畜天然激素和控製生長的體內其他化學物質,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改變牲畜的性狀。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動物營養學教授特裏·D·埃斯頓博士指出,給豬注射額外的天然生長激素會使豬的生長加快,使肌肉組織占較大比例,脂肪占較小比例,而所用的飼料則減少。由他領導的一項研究,施用生長激素77天後,豬腰部的肉增加1倍的瘦肉,減少了70%的脂肪。埃斯頓指出,如果對牛和羊使用生長激素,美國1年就節省飼料費達10億到30億美元。
美國其他研究人員也在研究能刺激或抑製牲畜生長激素形成的激素。新澤西州納特萊的霍夫曼——拉羅奇公司的動物生理學家和內分泌學家湯姆·莫爾斯正在研究用化學方法改變生長激素釋放因子。這種因子由大腦底部的下丘腦產生,能促使垂體腺釋放生長激素。
得克薩斯州一所大學的傑拉爾德·T·施林博士及其同事,從另一角度探索生長激素。在一般情況下,生長激素釋放抑製因子可以抑製生長激素的釋放。他們通過將生長激素釋放抑製因子注入牲畜免疫係統,由於它是一種外來的因子而成為一種抗原,能夠誘使牲畜產生對自身生長激素釋放抑製因子的抗體。結果是大大增加了生長激素的生成數量,並且使它牲畜的生長速度加快。
還有一種方法是,撇開激素係統,直接影響肌肉和脂肪細胞。它包含一種稱為β——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種激素的作用,被稱為β——興奮劑。事實已經證明,β——興奮劑可顯著地改進所有家禽和牲畜的特性。美國新澤西州利堡的A·L·實驗室新產品開發主任、動物生理學家拉裏·A·繆爾博士說:“當β——興奮劑抑製脂肪細胞受體時,該細胞就停止合成脂肪,同時還會分解更多的脂肪,然而在肌肉細胞中,由β——興奮劑激活β受體,很可能通過抑製蛋白質的降解,而使該細胞生成更多的蛋白質。”這位博士還指出,β——興奮劑還有幾個潛在優點,它能夠口服,因而可以攪拌在飼料內;它隻要用很少數量就非常有效,1噸飼料隻需加入半克到20克,而且它在血流中數小時內就分解。所以,它可以成為良好的飼料添加劑。
1989年4月英國《星期日泰晤土報》報道,科學家們還在研究一種能夠用於暫時抑製羊毛生長24小時的叫做表皮生長素的生物劑。比如讓羊吞食一顆表皮生長素丸之後,把這種生物劑吸收到血液裏。這種生物劑的藥效消失之後,羊毛又重新開始生長,但是,抑製生長期間長的那一段羊毛就較細。約生長4個星期後,隻要用手就可以把羊毛捋下。
現在,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的科學家發現,從老鼠的唾液腺中提取出的老鼠表皮生長因子,給羊注射以後,能在毛囊深處使毛纖維變細變脆。當脆弱的毛纖維生長到皮膚表麵時,纖維折斷,羊毛自動脫落。
但是,在實驗中,科學家發現老鼠表皮生長因子劑量大到足以使羊毛沿表皮完全脫落時,無毛光身羊的皮膚會被烈日曬傷。如果減少脫毛劑量,羊毛脫落時羊身上會留下很短的一層羊毛,這等於給羊穿上一件護衣。科學家進一步發現,羊身上的不同部位對老鼠表皮生長因子的反應不同,有的部位脫毛,有的部位不脫毛,結果留下的羊毛參差不齊,而且不同的羊對老鼠表皮生長因子的反應也不同。因此,他們正在進一步完善注射脫羊毛法,對其注射的劑量、受注射的羊種等進行探索。
3.動物性別的鑒別與調控
1989年美國《農業研究》報道,美國農業研究中心動物生理學家約翰遜使用一種激光係統和熒光染料區別動物X染色體精子和Y染色體精子獲得成功。這一技術原理是,X或Y精細胞內DNA分子數量不同。由於X染色體中的DNA含量比Y染色體多,因此,當其通過激光束時發出的黃光更亮些。用細胞計數器與計算機連結記錄每個精細胞發出的熒光強弱,再根據精細胞的亮度,使之帶有微弱的正、負電荷,最後將精子置於電場,迫使帶電的精子相互分離,進入不同的容器內。
目前,科學家已經可以分辨出牛、豬和羊的X和Y精子。但是,這種方法分離出的精細胞由於染色體尾部與外膜脫落,因而還無法用於人工授精使動物懷胎。另一方麵,根據DNA含量分離精子太費時間,因此也難適用於家畜育種的實際操作。
科學家們認為,這一研究成果實際上為性別選擇技術奠定了基礎,並使提高畜牧業產量成為可能。如果人們能夠選擇家畜性別,則意味著他們每年可以節約許多開支。如肉牛生產者可以做到以繁殖生長快的公牛為主,而奶牛生產者則可以多繁殖母牛,從而節省時間與費用。
(四)畜牧業大變革的前景
前述生物技術的逐步進入應用,將使畜牧業發生重大變革,大體可有如下趨勢。
1.種畜的優化、純化及集約化供給
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的應用,使家畜優良品種的培育更加有效和快速。胚胎移植等技術使良種可在較短時間內大量繁殖推廣。由此正在形成良種繁育供給的集約化趨勢,即在一個地區設立一個或幾個繁育中心,提供良種種畜商品。這在發達國家已具規模。
2.畜產品產量的增長和質量的提高齊頭並進
新型的良種將具有生長期短,飼料轉化率高的優點,這將使產量大幅度增長。更重要的是,目前生物技術的育種目標更多的放在種質的改良方麵,例如近年來豬的育種集中在於突破瘦肉型豬的研究方麵,這方麵的努力已見成效,現在已有一批瘦肉率大大高於普通品種的新品種問世。未來這種趨勢將加大,畜產品的蛋白質含量、味道、加工性能等等均會有大的進步,這將使畜產品檔次提高。
3.畜牧業出現集約化、自動化趨勢
由於品種的優化和純化,飼料工業的發展,以及疫苗的廣泛使用而達到的病害的有效控製等,畜禽品種的生長更趨整齊,管理更加簡便,因而,大規模地集中管理將成為可能。加上自動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畜牧業的集約化和自動化已成必然趨勢,野外放養將逐漸由畜牧工廠代替。在發達國家這種趨勢已成現實,在發展中國家,也漸趨成熟。
4.新興的轉基因動物企業
轉基因動物的一大應用目標在於精細生物活性物質的生產,例如藥用蛋白的生產等等。這個領域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將重組基因導入動物中,讓這種基因在動物體內表達而產生人們需要的某種蛋白質,並從動物的乳汁中分泌出來,或通過血液或其他組織的提取而收獲,這種方法的開發為應用轉基因動物生產重組蛋白開辟了新道路,也將成為畜牧業的新內容。
目前,美國Gen Pharm公司與美國Eastman Kodak公司、芬蘭Cultor公司、荷蘭Leiden大學共同推進轉基因動物的研究開發。該公司正從事供研究用及生產重組型蛋白用的轉基因動物的開發。美國Genzyme公司一直開展用轉基因小鼠的研究,但現在進行用轉基因山羊生產tPA和凝血Ⅸ因子的開發。該公司不出售重組蛋白的生產技術,但銷售產品。英國Pharmaceutical Proteins公司為生產凝血Ⅷ因子、Ⅸ因子以及α—1抗胰蛋白酶,正進行轉基因綿羊的開發。該公司股份的11%為法國Transgene公司所有。美國Transgenic Sciences公司已進行了生產人生長激素的轉基因小鼠的製作,但現在正致力於供製造重組蛋白用的轉基因兔的開發。對實驗動物的生產也有興趣。
綜上所述,可見當代的生物技術已經成為農業這門最古老的產業的新的技術基礎。正是這技術基礎的巨大進步,導致農業革命的發生。農業的新興之路由此而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