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在農業部門中的應用(2 / 3)

人造種子的設計思想確實是非常巧妙的。這是80年代初才開始的一項研究。科學家們在觀察試管苗形成過程中發現,植物碎片或細胞被移入試管內的培養基以後,在培養基中的植物激素等物質的刺激下,產生了變化,幾天之內便可形成一種類似於植物受傷後新長出的組織那樣的愈傷組織。這種愈傷組織的細胞是比較原始、未曾分化的細胞,它們的基因可以全部表達出來,所以可能分化發育形成植物體的各種細胞。此後,愈傷組織可能有兩個變化方向。一是可以直接生出根、莖、葉,而成為一株幼苗。再者,它也可能變成一個類似於植物的種子中所含的胚胎的胚狀體,然後胚狀體再象種子一樣發芽生根,長出植株。如果控製愈傷組織的發展方向,讓它們全部形成胚狀體,然後停止發育,這不就形成了具有發育能力的人造種子了嗎?近幾年來,這種嚐試獲得了成功,於是人造種子誕生了。

這種人造種子的胚狀體同植物天然種子中的胚胎一樣,是十分嬌嫩的。因此,人們還得想辦法給它們包上一層如天然種子的種皮一樣的營養層和保護層。營養層包含著胚狀體萌芽及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保護層則是由高分子聚合物構成的,於是小膠丸(人造種子)便構成了。這層外皮是水溶性的,在植入土壤後便自動溶解,於是胚狀體在營養豐富的條件下,便可適時萌發成苗。

人們可能會問,既然大自然已為我們設計了完善的天然種子,為何需要人造種子呢?這是因為對於許多作物來說,人造種子確有其獨特的優點:

首先,有相當多的作物品種其自身的繁殖能力極差或者種子發芽率極低。而且,對於現在普遍采用的雜交種來說,隻有雜種一代有高產優勢,到第二代便開始分化,可能生長參差不齊或者產量大減。所以要年年進行雜交製種,需有專門的製種田。再如無籽西瓜一類的不育良種,其製種過程更為複雜。上述的情況,如采用人造種子技術便可解決難以推廣種植的難題。

其次,人造種子可以保證種子發芽生長整齊劃一,成熟期也非常一致,這對管理和收獲均是十分有利的,這一點是天然種子無法相比的。同時,人造種子可以進行工業化生產,完全不受天氣影響,也不存在品種退化問題,這將使農業生產自動化程度大為提高。

再者,人們可利用形成人造種子過程中的細胞培養或組織培養環節,進行外源優良性狀的導入。比如采用外源基因導入或刺激細胞變異等方法,培養新品種或增強某種有用性狀,這樣將可獲得更高產優質的人造種子。同時,在人造種皮中,人們可以加進某些天然種子沒有的特殊成分,以促進農作物生長。比如加進固氮細菌、殺蟲劑、除草劑、肥料等等。這樣,人們在種植時不需再加基肥,便可使日後長出的苗又壯實又不怕病蟲侵襲。例如,美國的植物遺傳公司已開始同紐約州的一家公司合作,把殺真菌劑同胚狀體合包在膠丸內製成人造種子,使長出的植物免受病害。他們還進行另一項合作,把極微小的線蟲裝進人造種子膠丸內,種子發芽後,對作物無害的線蟲,能夠吃掉傷害作物的昆蟲的幼蟲,保護作物。

鑒於人造種子的遠大前景,不少國家投入力量研究這項技術。最早進入這一領域的美國,現在擁有領先的地位。新澤西州的DNA植物技術公司、克拉夫特公司、加州的植物遺傳公司等均致力於這項研究,並已取得了不少進展。目前胡蘿卜、芹菜、萵苣、柑桔、咖啡、海棗、棉花、玉米、稻等作物的人造種子已獲得成功。植物遺傳公司正在研製使人造種子進入市場的一套包裝和運輸係統,很快將達到全麵商業化要求。這家公司已申請了“芹菜人造種子專利”。據他們估計,以芹菜為例,人造種子小膠丸本身的成本可能高出天然種子50%,但由於內裝的生長促進劑和殺蟲劑等可使農民省去生長後期的某些必要的步驟,可以抵消成本的差價。所以采用人造種子是合算的。

西歐也在加緊研製人造種子,“尤裏卡”計劃的研究項目之一就是研製人造種子。目前,法國、瑞士、德國等國的大公司正在積極研製蔬菜人造種子。在英國東南方偏僻農村中,英國“特懷福德植物研究所”建起了大型植物公司。在封閉的玻璃工作室中,穿戴白衣白帽的女工,手裏拿著鑷子和小刀,進行靈巧的操作,她們從植物的莖尖切下小小的組織切片,用於試管育苗。女工們把切下的植物小片放在已裝入瓊脂培養基的試管或三角瓶中進行培養。這些培養基中加入了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需要的種種養料。試管或三角瓶放在生育室架子上,室內可調節光照和溫度、濕度等因素。不久以後,植物切片長出許多小苗,她們給這些小苗換了培養基,以使它們生根。一旦生了根,就成了可以出售的種苗了。這種育種方法效率極高,該公司的經理說,如果拿10棵百合到我們這裏來,一年就可以生產50萬棵。這個植物公司主要培養的是蔬菜和花卉,每年出產1000萬棵幼苗,90%以上出口。

展望人造種子的發展前景,很可能種植業將因此發生一場革命。隨著這項技術在90年代以後的大規模實用化,人造種子工廠將可能大量出現,這種工廠將不受氣候影響,穩定地供應各種農作物及花卉乃至林木的人造種子。種植業經營者隻要一個電話,便可獲得自己需要的作物的人造種子。由於技術的進步及生產規模的大型化,人造種子的成本將可降至與天然種子相當的水平,而由於人造種子中所含的有利植物發育生長的物質的作用,和種子性狀的劃一性以及可節省種用糧等優點,將使人造種子具有超過天然種子的市場競爭力。無性係種植業的新局麵將會出現。作物的繁殖將不再采用現在的有性繁殖方式,而全部采用由無性繁殖而得到的人造種子,種植業經營者將把全部收獲作為商品出售而不需留種。那時的種植業可能出現一種新的模式可以將它稱為“無性係種植業”。

可以說,人造種子技術的出現所導致的“無性係種植業”的形成,將使古已有之的種植業發生巨變,並且朝向工業化邁進。

(四)種植業的發展前景

前述的植物生物技術的逐步付諸實用,其結果將使種植業出現革命性的變化,有人稱為種植業的新浪潮,或新時代即將來臨。概括而言,未來種植業將出現的變化大體有如下幾方麵。

1.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

植物生物技術的應用,首先在於挖掘農作物的生產潛力,今天在大批新的植物生物技術的應用條件下,人們確可打破以前不能逾越的遠緣雜交障礙,使雜種增產在新的水平上得到實現,並且有可能使雜種優勢的增產獲得穩定性,這方麵的增產效益在未來幾年便可逐步體現出來。

植物生產有用物質的奧秘在於其光合作用,而其生產潛力的關鍵因素在於太陽光能利用率。這方麵的研究近年已有若幹進展。1986年9月,日本農林水產省宣布,日本研究人員從水稻、梨樹、鬆樹、玉米4種植物中分離出與光合作用有關的蛋白質基因,它們是聚光性葉綠素蛋白質基因,碳3型CO2固定酶基因(水稻、梨樹、鬆樹)和碳4型CO2固定酶基因(玉米)等,共有10種基因。美國人在此方麵也投入了較大力量,並有了一些成功進展。1988年,美國合眾社報道,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教授戴維·S·艾森伯格和他的研究小組經過17年研究,弄清了一種光合作用蛋白質的分子結構,該蛋白質全稱為:雙磷酸核酮糖羥化酶一加氧酶。這種蛋白質包括了16個亞單位,全部由37792個原子組成,其高度和寬度都隻有10萬分之一毫米。艾森伯格和他的研究小組的同事,準確地確定了每一個分子的位置,並已初步了解它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艾森伯格認為,這種蛋白質通過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開始了光合作用的過程,這些二氧化碳最終被合成為糖類分子。

植物的光合作用存在兩種類型:碳3型和碳4型,碳3型植物對太陽能的利用率較低,為1~2%。而碳4型植物太陽能利用率較高,為2~3%。可惜的是,若幹主要農作物如水稻等均為碳3型植物。目前,為提高農作物產量,挖掘生產潛力,一個主攻方向便是試圖以植物生物技術將碳4型植物中某些與光合作用有關的基因轉移到碳3型農作物中,改變主要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方式,從而培育出光合效率更高的新品種。如前所述的日本和美國研究者們的進展,無疑給人以極大鼓舞。

2.培育高品質的農作物

這包括培育高營養價值農作物新品種,促使農作物產品具有更好的耐運輸、加工、儲存性能等等。

提高農作物的營養價值乃是目前植物生物技術的主攻方向之一,其中一個主要方麵是蛋白質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提高。作物種子中都含有蛋白質,在穀物中蛋白質含量在10%左右,大有提高餘地。另外,構成人體所需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中,有8種人體不能自行合成而必需從食物中吸收,這8種被稱為必需氨基酸,故而食物中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還以此8種氨基酸是否齊全、比例是否合適為重要指標。遺憾的是主要農作物中必需的氨基酸一般不全,如小麥、大麥、玉米、高梁等均缺乏賴氨酸,玉米還缺色氨酸,大麥和高梁還缺蘇氨酸。大豆是高蛋白質作物,含量可達40%,但必需氨基酸也不全,缺乏含硫氨基酸和蛋氨酸等。目前生物技術專家們正努力在作物之間進行基因轉移,試圖使農作物蛋白質含量提高,並補齊必需氨基酸。

這方麵的努力也有了成功的例子,1981年,美國農業部和威斯康星大學的科學家把豆科植物的基因植入了向日葵,成功培育出了“向日豆”,使其含有較多蛋白質。後來,巴西的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把含有豐富蛋白質的巴西果的基因移植到普通豆中,成功地培育出了超級豆。1985年,一位中國赴美留學生把大豆的一種儲藏蛋白基因轉移到矮牽牛中獲得成功,培育的新型矮牽牛的種子中測到了大豆蛋白。1991年,一批以色列科學家從野生小麥品種獲得了與蛋白質含量有關的基因,並把這些基因轉移到小麥栽培品種中,獲得了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小麥新品係。目前,以色列農業部正在實施為期兩年的試驗計劃,以進一步檢測這些小麥新品係。

期望農作物產品有較好的商品性狀,也是生物技術專家們努力的一個方麵。這方麵近年最為成功的例子莫過於反義RNA番茄的成功了。番茄生產中一個難題便是其成熟時的易損,故而人們必須在較生時采摘而後在上市前用人工氣體催熟,如此則質量大為遜色。而且即使如此還有大量番茄損毀於運輸與銷售過程中。近年人們已找到番茄成熟時,果皮變軟的原因,並用反義RNA方法,封閉致軟物質基因的活力,於是出現了所謂的反義番茄,成熟時仍不易損壞,商品性狀大大改善。

3.提高農作物的抗性

提高農作物抗性,包括抗病害、蟲害和雜草競爭的能力,以及對於旱、澇、寒、熱、風、鹽堿地、瘠薄地等環境因素的耐受能力。這方麵的進展將可產生兩大效益,其一,大量減少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的使用,不但大量降低農業成本,並減少了汙染。其二,使農作物的種植範圍大大擴展,人們將可利用沙漠、高原、高緯度寒冷地區發展糧食生產。

農業上一直依賴於化學農藥,由此產生極嚴重的環境汙染,而害蟲對這些農藥不斷產生抗性。據統計,至今,已有400種昆蟲對殺蟲劑產生了抗性,已有60種殺蟲劑失效。人們隻好不斷研製毒性更大的新型農藥,於是,農藥價格不斷上漲,農民為此付出的代價越來越沉重,環境汙染也日益加重。最終,這場人與蟲的化學戰必將使人類陷入難以自拔的困境。

運用生物技術培育抗性新品種正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最佳途徑。近年這方麵的進展,使人們看到了生物技術的神奇作用。

1985年,比利時一家基因工程公司的科學家從一種細菌中分離出對昆蟲有殺傷作用的毒素基因,並將這種基因轉移到煙草中,從而改變了煙草的遺傳性狀,使它能在葉子中產生一種能殺傷害蟲的毒素。該公司的科學家們先是從細菌中分離出控製這種毒素生成的基因,並測出該基因的結構。然後,他們把這個基因插入作為載體的Ti質粒中,再由Ti質粒把此基因帶進煙草細胞中。當這種煙草細胞培養成了植株之後,便帶有了新的性狀,即能產生抗蟲毒素,這種新的性狀能夠遺傳給後代,其後代產生的毒素足以抵抗蟲害的侵襲。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具有抗蟲毒素基因的新型煙草,其形態也與普通煙草有所不同。

1989年,美國一家公司的研究人員用植物基因工程技術培育成功抗蟲棉花,他們首先把蘇雲金杆菌的毒蛋白基因轉入棉花,隨後又用蛋白酶抑製劑基因來增加抗蟲能力,專家們預計,這種抗蟲棉花在90年代初期可進入商業化應用。同年,日本人進行了重組DNA番茄的大田試驗。被批準進行試驗的這種番茄是由國立農業生物科學研究所開發的,它具有抗煙草花葉病毒的抗性,這也是日本第一次進行重組DNA植物的大田試驗。1990年,日本人又開發出了具有抗條葉枯病毒的轉基因水稻品種。水稻條葉枯病是水稻三大害之一,每年可能毀掉日本十分之一的水稻。日本全國農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運用電激法將編碼水稻條葉枯病毒抗性的表麵蛋白基因引入到“日本睛”水稻品種的細胞內,由此細胞培養而成的水稻幼苗便顯示了抗水稻條葉枯病毒的能力。

近幾年,這方麵的成果不斷見諸報端,人們已在主要農作物中獲得一批抗各種病、蟲害以及抗除草劑的新品種。進入90年代,這批新型農作物品種紛紛進入大田試驗,預計在90年代中期將會形成實用化潮流。自那時起,重組抗性品種應用的時代將開始,人們可望大大減少農藥的應用,同時也將使產量大大提高。

另一方麵,培育抗惡劣環境的新品種的工作,也有了一定進展。在抗寒性育種方麵,科學家們在北極魚類中找到了與耐寒性蛋白有關的基因,下一步可望把此基因導入植物中,很有可能獲得耐寒的作物新品種。關於耐幹旱和鹽堿,人們已發現,可望通過脯氨酸合成酶基因工程或抗鹽無性突變係的篩選而獲得新品種。這些研究預示著人類的可耕地的概念將得到擴充,人們可以在更廣闊的地帶上進行種植活動。

4.生物固氮的廣泛利用

這方麵有兩個方向,一是培育更高效的固氮微生物並廣泛應用,以增加土壤中的固氮能力;二是培育自身固氮的農作物新品種。這方麵的進展將使農業大大減少肥料的投入,大幅度減低農業的成本。

氮是構成生命基本物質蛋白質和核酸的重要元素,空氣中雖有80%的氮,但是動物無法直接利用氮氣,而必須從植物合成的有機氮化合物中獲得。植物也無法自行吸收氮氣,而必須吸收無機氮鹽類化合物,即氮肥。唯有一些種類的微生物能夠從空氣中把氮固定下來而形成氮鹽。豆科植物雖可吸收氮,乃是由於其根部有固氮微生物共生之故。向農作物輸入氮肥乃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投入之一,因此人類必須經營龐大的合成氮工業,這是能源和資源投入量最大的工業之一。

科學界關注固氮微生物已久,尤其是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近些年生物技術快速發展使固氮研究有所突破。1985年8月22日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道,科學家們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之間存在一種“對話”過程,乃是通過極微量的化學物質的分泌實現的。1987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植物中鑒定出一種能對固氮根瘤發出信號的化學物質,它能激活一些基因,從而使固氮細菌侵入某些豆科植物的根部,進而形成根瘤並進行固氮活動。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固氮基因的固氮機理,並已弄清楚了一些固氮酶和固氮基因的部分結構。80年代初,許多人寄希望於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固氮基因轉移到農作物中,培育自身固氮的農作物新品種。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在固氮菌的固氮過程中,還有眾多的調控基因在起作用,而且前述的“對話”也是重要因素,所以,這個領域的困難比人們原來預計的大一些,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努力。

不過,近幾年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固氮微生物的新品種,這將為提高土壤肥力發揮作用,也為固氮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例如,1988年12月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博伊斯·湯普森植物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一種光根瘤菌,它既能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同時也能吸收空氣中的氮。同時,科學家們又發現了一些非豆科植物具有共生固氮作用,這更使固氮的應用研究出現了新的途徑。例如,日本科學家發現了具有共生固氮作用的水稻品種。他們是從5000個水稻品種中篩選出來的,這是原產於泰國的兩個水稻品種和原產於印度的一個水稻品種。從這些品種的根部發現了可與水稻共生的固氮菌。這些發現,推翻了水稻沒有固氮能力的定論。科學家正在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提高這些水稻品種的固氮能力,希望培育出可以少施氮肥的水稻新品種。這些研究,給生物固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發展途徑。

近年又有科學家開始用基因工程技術對根瘤菌進行改進,使之固氮能力提高。美國的生物技術農業公司就用重組DNA技術發展了一種根瘤菌,這種根瘤菌比一般根瘤菌含有更多的固氮基因。該公司1988年夏季對這種重組根瘤菌進行了試驗,證明是安全的,於是於1989年獲準進行了大田試驗。試驗表明,這種重組根瘤菌可使苜蓿產量提高15%。

此外,科學家正在嚐試,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把某些人類的蛋白質基因轉移到植物細胞中,而後通過這些細胞的大量培養繁殖,或者種植,由此生產人類的蛋白質,以供醫療之用。這種前景,為時也不會太遠的。

綜上所述,由於生物技術的大量研究成果應用於農業生產,已賦予人類曆史悠久的種植業以新的活力,希望的田野正在經曆新的巨變。

生物技術將推動畜牧業巨大進步

作為農業的另一個主要內容,以動物為操作對象的畜牧業,其曆史與種植業一樣悠久。由於人口增長等因素的作用,擔負著供給動物性食品的畜牧業同樣承受著日益增加的壓力,動物蛋白的不足已使某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兒童發育不良。因此,畜牧業也同樣需要有一場大的技術進步。目前,人們寄予厚望的便是生物技術。

(一)轉基因動物——動物育種技術的飛躍

在古人的神話中,常有一體多相的異獸出現。在埃及有獅身人麵獸,在希臘有羊首獅身蛇尾獸,中國的《山海經》、《封神演義》等等更有諸般異獸不下數十種。以今日的動物基因轉移技術水平而言,培育諸般異獸,並非不可能。起碼是,原理已通,方法已成,欠缺的隻在於實用化上還要假以時間而已。

動物基因轉移便是將外源基因轉入動物,而使其表達出原來沒有的某種新性狀的技術,由此而得的新型動物便稱為轉基因動物。而外源基因可以是別種動物的,也可以是植物的、微生物或人類的,甚至是人工合成的。這基因實際上也即是一段DNA分子,其上載有某種遺傳性狀的信息。不過,目前科學家們並沒有閑功夫去搞什麼異獸,他們正忙於把轉基因技術用於畜牧新品種的培育,以其為畜牧業創造新品種。

目前,較多的研究是以鼠類作為基因移植的模型。把外源基因導入動物個體的途徑是通過骨髓細胞。在骨髓細胞基因轉移係統中,外源基因是用逆轉錄病毒作載體,而後取出的小鼠骨髓細胞,然後將經過轉染的骨髓細胞重新輸入另一隻組織相溶性的小鼠體內,而這種受體鼠的骨髓細胞需事先用致死劑量的射線殺死。通過這種途徑,已可把人的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戍糖轉移酶的基因引入小鼠個體的骨髓細胞,並獲得表達。

另一個係統是通過胚胎的一細胞時期(即未分裂的受精卵)導入外源基因。這是利用顯微注射法(使用極其精細的注射器,把DNA直接注射到核裏)將外源基因注入受精卵的原核。這類基因移植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早在1980年9月3日《紐約時報》報道,耶魯大學3名研究人員將外源基因引入老鼠胚胎的基因組獲得了成功。這3位科學家是弗朗西斯·拉爾德博士、喬恩·戈登博士和喬治·斯坎戈斯博士。他們用80隻老鼠進行試驗,把兩種病毒的遺傳物質注入老鼠受精卵細胞裏。然後,再把受精卵移植到雌鼠子宮裏,並在雌鼠體內得到正常發育,產出了小鼠。他們發現其中一隻小鼠的細胞裏的DNA有特異的順序,與其他小鼠不同。這表明,外源基因已經成功地和這隻小鼠胚胎的基因結合在一起了。

1981年1月5日《華盛頓郵報》報道,德國生物學家卡爾·伊爾門齊博士與美國同行研究人員彼得·霍佩博士在日內瓦合作,進行細胞核移植研究獲得成功。他們從灰色或暗褐色老鼠的胚胎裏,取出細胞核。細胞核裏有染色體,染色體攜帶一個生物的遺傳信息。把細胞核注射入新受精的老鼠卵,然後把受精卵本身的細胞核去掉。卵子是黑鼠的。在數百次的“核移植”中,約有140個卵子成活了。然後,把它們放入培養基培養。其中有16個胚胎植入了5隻白鼠的子宮裏培育,出生3隻小鼠:一雌一雄是灰色的,一隻雌鼠是暗褐色的,完全反映了灰色或暗褐色小鼠的細胞核的遺傳信息。

在這之後,美國俄亥俄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宣告,他們首次把基因從一種動物移植到另一種動物的試驗也獲得成功。這就是把兔子產生血紅蛋白分子的基因插入鼠的體內。兔的血紅蛋白基因DNA片段是精子細胞的,把它移入鼠卵中去,然後,把鼠卵移到了養育母體的子宮裏。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有46隻鼠生下了活的後代,其中5隻鼠在紅血球裏攜帶了兔子的血紅蛋白。

1983年,美國研究人員進行遺傳工程實驗又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這就是加州聖迭戈市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羅納德·伊凡斯、賓夕法尼亞大學獸醫學院的拉爾夫·布林斯特和華盛頓大學的理查德·帕爾米特把大型鼠的生長激素基因取出來,並與小型鼠的基因融合。然後,他們把結合基因注入170隻受了精的小型鼠卵,再把這些卵細胞移植到雌性小鼠輸卵管中。經過3個星期的正常懷孕,便產下21隻小鼠。其中,7隻小鼠在出生後1周內生長迅速,最後,有6隻小鼠比一般的同科小鼠大1.8倍。其中1隻小鼠把移植的基因傳遞給後代。這一突破將為培育大型的牲畜,增加肉和奶的供應開辟新的途徑。這正如索爾克生物研究所指出的:“美國研究人員給普通小鼠注入大鼠基因而創造了巨鼠,從而證實改良牲畜品種是有可能的。”同時,它還有可能把動物變成能生產對人類有用的基因的“生物工廠”。

1987年4月下旬,美國專利局首次批準“轉基因”小白鼠專利。據稱,這是世界上第一份動物專利。專利獲得者為哈佛大學的兩位科學家菲力普·雷德和提摩西·斯各爾特。他們推出了一種“轉基因”動物,是一種在它的性細胞和體細胞中都攜帶有致癌基因C—mye的小鼠。這種小鼠和其他後代遺傳學上都易得乳腺癌。這種小鼠對檢測致癌物或抗癌物的效力和充當腫瘤研究用的細胞庫是很有價值的。此後,美國農業部或其資助的研究人員用幾種轉基因動物進行實驗,並推出了一種遺傳學改變的、抗家禽造白細胞組織增生病毒的小雞。

1987年9月初,由英國愛丁堡生物心理學研究所的約翰·克拉克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將隻有在綿羊奶中才能夠發現的一種蛋白的基因,注入從雌鼠體內取出的受精卵裏,然後,再把這種受精卵重新植入老鼠體內。科學家利用這種方法獲得了46隻老鼠。其中有16隻老鼠發育成熟後所產的奶裏含綿羊蛋白基因。16隻鼠中有5隻把這種綿羊蛋白基因傳遞給它們的後代。

這項試驗表明,通過遺傳工程技術,人們有可能改變哺乳動物奶的構成,同時還表明外來基因能夠傳給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