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是繩,利是繩,欲是繩,塵世的誘惑與牽掛都是繩,它們捆綁了我們每個人的手腳,它們讓我們人生的快樂消失殆盡。試問,人生三千煩惱絲,我們都斬斷了多少根?放棄一些不必要的欲望,可以消除很多無名的煩惱,添加一份生命的原味。
其實,生活比我們預設的要簡單得多,在現代文明之前,人類的欲望還是有限的。莊子曾經提倡那種虛靜寡欲、退守不爭、清靜自然、質樸溫馨、逍遙自在的生活,陶淵明曾經提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情閑適、悠然隱逸的雅致生活。遠離了塵世的紛擾,但求心理上的安寧與清靜,是一種最本真的生活狀態。
社會發展到今天,再提倡那種清靜無為的生活,畢竟不太現實,也違背曆史的進步,因為精神的追求與物質的發展並不是背道而馳的。肯定正常的生活需要,但原則是不要“心為形役”,不要讓內心受到不必要欲望的束縛和牽絆。我們追求物質上的富裕,更要追求精神上的充實。
如果為了追求身外之物的名譽、權力、地位而影響、損害甚至送掉性命,這是舍本逐末。社會上許多原本的風雲人物,他們常常在“糖衣炮彈”攻擊下,放縱自己諸多的欲望,最後,失去了常人生活的樂趣,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也失去了生活的本真。
劍橋大學一名教授說過:“快樂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重要的是在你的心裏給快樂留一塊空間。”人人都在追求快樂,但要真正找到快樂,就必須學會舍掉一些不必要的欲望。快樂並不完全關乎外界的情況,而主要是內心的感受。
安德魯·克羅斯比說:真正的快樂是內心充滿喜悅,是一種發自內心對生命的熱愛。不管外界的環境和遭遇如何變化,都能保持快樂的心情,這就是一種知足的心態。“知足常樂”,這是人們通常說服別人或說服自己,求得平衡的道理,也是糊塗修身的原則之一。
人生的快樂與否,有時完全在自己,而不在物質的豐厚。自己快樂,生活就快樂。追求太多不必要的欲望不僅僅消耗著我們的時間與精力,還時刻剝奪著我們享受生活的快樂,因此我們要以知足的心境對待一切,將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拒之門外,才能擁有內心永遠的寧靜和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