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無為而治是低調者的守勝之道(1 / 1)

人在得到名利、金錢、地位後,還要有所追求和堅守,做到低調做人,清心寡欲,無為而治,這才是強者的守勝之道。

“無為而治”是低調者的守勝之道。他們不會沉醉於無謂的爭吵,無端的患得患失,無邊際的吹擂。他們不會為無謂的事情浪費巨大的精力和活動。低調者能時刻保持一顆無為的心,能夠從生活中找到快樂,能以“去留無意,任天空雲卷雲舒;寵辱不驚,看窗外花開花落”的灑脫麵對各種功名利祿。

我國東漢時期的嚴子陵是一個典型的低調處世的人,他不汲汲於名利,更不戚戚於富貴,他知道人生的道路非常寬闊,並不是用名和利就能夠衡量出來的。所以在某種情況下,要懂得“急流勇退,去留無意”的道理,也許,在名利的砝碼上減輕幾分,生活會更有滋味呢。

嚴子陵才華出眾,是漢光武帝劉秀的老同學,但從不因為有這樣一個老同學而驕傲,對名利沒有一點向往的他還怕劉秀封自己做官,所以隱居在齊縣境內富春山中,以垂釣為生。

劉秀告示天下,令人尋找嚴子陵。他請來宮廷的一流畫師為嚴子陵畫像,在他細細的描繪下,畫師將嚴子陵畫得形神畢肖,劉秀非常滿意,下詔複製許多份頒發天下,讓各地官吏負責尋找。很長時間過去了,仍然沒有一點消息,光武帝非常焦急,卻沒有任何辦法。

有句話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一天,一個農夫上山砍柴,遠遠地看見河邊坐著一個身穿羊皮大衣的垂釣者,竟然覺得眼熟,再往前走發現很像集市上貼的嚴子陵的畫像,這可是光武帝下重金要尋找的人,於是農夫顧不得砍柴,便飛一般跑到衙門,向縣令報告此事,農夫自然拿到了應得的獎勵。

縣令不敢遲疑,迅速上書光武帝說:“一農夫在富春山溪水邊,發現一位身披羊皮大衣的垂釣者,很像嚴子陵。”

劉秀聽後,立即派官吏帶上優厚俸祿,請嚴子陵出富春山回朝做官,然而淡泊名利的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可是光武帝不甘心,後又多次派人去請,終沒有收獲。劉秀便派人最後一次去富春山,讓官吏無論如何一定要把嚴子陵請回京城,於是這些官吏隻好硬把他拉上官車,一路快馬加鞭把嚴子陵帶回京城,劉秀早已為他準備好房子、食物、仆人,然而,嚴子陵沒有感謝劉秀,對劉秀的安排不屑一顧。

那時,嚴子陵還有一個舊時好友在朝中做大司徒,名叫侯霸,他聽說老朋友已到京城,就派臣下侯子道帶上自己的親筆書函專程去探望,可是,當侯子道恭恭敬敬地把信遞過去後,發現嚴子陵斜倚在床上一動不動,接過信,隻是粗略地看了看,不以為然地放在桌子上。侯子道以為嚴子陵因為侯霸沒有親自看望而不高興,於是說道:“大司徒因為公事無法脫身,所以沒能親來看您,晚上,他一定會登門拜訪,您這先寫個回信,也讓大司徒安心。”

嚴子陵便提筆給侯霸寫了一封簡短的回信:“君房,既為漢朝大司徒,就應為人民做好事,如果一味地奉承君王,不顧人民死活,那樣是不可以的。”

侯子道回去把信交給侯霸,侯霸看信後很不高興,認為嚴子陵根本沒把他這個大司徒放在眼裏。於是把信交給劉秀看,誰知劉秀不怒反笑說:“他還是這個倔脾氣。”

當晚,劉秀親自登門看望嚴子陵。可是他仍然不願理睬,躺在床上動都沒動。劉秀沒有惱火,反而笑著拍拍嚴子陵的肚子,說:“老同學,你難道一點也不念咱們同窗一場,幫我一把嗎?”嚴子陵說:“我怎麼是不念舊情呢?隻是我不喜歡做官,你就不要逼我了吧。”劉秀隻能失望地走了。

不久後,劉秀封嚴子陵為諫議大夫,但是他不肯上任,一定要回富春山繼續過他的隱居生活,劉秀沒辦法,隻能暫時同意他的要求,嚴子陵回到富春山,每日都坐在富春江上的一個台子上釣魚,後有人把這個地方稱為“嚴子陵釣台”。

建武十七年,劉秀又召嚴子陵入官,他再一次拒絕。嚴子陵一生隻寄情於山水間,這是一種極大的人生樂趣,更是一門低調做人的學問。事實上,他的無意仕途正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因為他很清楚名利場上的險惡,與其為名利爭得個你死我活,倒不如低調一點做人,從而保持清高的節操,快樂地度過一生。

由於人們的欲望是無邊無際的,難免多少有擴大的傾向,應該認清其界限,滿足於目前所能擁有的,心存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