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的“功成不居”也達到了“明哲保身”的目的。比起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張良的請辭告退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曾國藩也深諳此道,他後來位高權重,唯一擔心的是功高震主,倘若他欲壑難填,那就隻有奔著皇位去了。但他把握好了一個“度”字,及時刹了車,熄了火,低調處世。
曾國藩終生對此抱著足夠的警惕和畏懼。他強調要有敬畏之心,就是提醒自己要始終保持一種清醒的態度。這一點,對於充滿風險的封建官場來說,自然是更為重要的。如果說他事業的成功是得益於“倔強”這兩個字,那麼他能平平安安地全身而退,則是得益於他的謙退自抑的低調之道。
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曾經引用了老子曾經說過的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以及“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其用意正是告誡九弟,在任何時候,把握這個“度”字都很重要。“居功自傲”千萬要不得。他曾非常有感慨地說:“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英雄豪傑都是栽在這件事上的。而我們指揮用兵的人,最應當小心驕傲帶給我們的晦氣。在做人的道理上,也是驕傲誤事最多。總結曆史上失敗者的教訓,可以讓我們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避免失敗。”
低調處世哲學提倡做人既不鋒芒畢露,也不卑微猥瑣,關鍵是在進與退之間選擇一種適當的、中和的處世之道。
劉睦是東漢明帝的堂侄,自幼好學上進,喜好結交有學問的名儒,長大後被封為北海敬王,忠孝仁慈,禮賢下士,深受百姓的愛戴。
有一年歲末,劉睦派一名官員去都城洛陽朝賀。臨行前,他問這位官員:“如果皇上問起我現在的情況,你想怎樣回答呢?”官員不假思索地說:“您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是百姓的再生父母,下員雖然愚魯,但此區區小事定能向皇上稟報清楚。”
劉睦聽後,連連搖頭:“你若這樣說,就把我給害了!”見官員一副迷惑不解的樣子,劉睦又接著說:“你見到皇上之後,就說我自承襲王爵以來,意誌衰退,行動懶散,每日隻知吃喝玩樂,對正業毫不用心。”
劉睦善於守拙,不想讓皇上知道他是一個精明的人。因為在當時凡有誌向的皇室成員,都容易受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劉睦故作糊塗人,實在是低調保身的妙計。
功成不居,謙退低調,當退則退,這是一種明智的表現。在一些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不能一時衝動,就將事情做到極致。所以,應當根據實際情況,該退則退,千萬不要追求不切實際的東西,否則,竹籃打水一場空尚在其次,搞不好還給自己招來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