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界的愛因斯坦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33—1946年)是20世紀英國經濟學界的主要人物,也是經濟學界重要的世界性人物。1936年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的問世在大危機之後驚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轟動。西方學者對此評論到:“凱恩斯是在致命危險威脅資本主義的世紀裏鞏固了這個社會”,有的學者則把凱恩斯的理論比做“哥白尼在天文學上,達爾文在生物學上,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上一樣的革命”。《通論》創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係,實現了西方經濟學演進中的“第三次革命”,在西方經濟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通論》提出了經濟學的新的研究課題:各種宏觀總量的決定機製,即宏觀經濟學問題;提出有效需求決定收入水平、就業水平的見解;建立消費函數(這是凱恩斯對經濟理論的重要貢獻之一);指出了非充分就業均衡的存在;建立新的就業理論、利息理論和貨幣理論,這些方麵是凱恩斯在經濟理論上革命的表現。在政策上凱恩斯主張國家幹預。凱恩斯的《通論》和《貨幣論》以及他對政府的巨大影響作用使他在文化、知識界占據著顯赫的地位。在二戰期間,他是英國經濟政策的主要製定者。由於他對召開布雷頓森林會議與創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起的作用,因而對戰後經濟的複興作出了巨大貢獻。60年代中期以後,凱恩斯主義的浪潮雖然大為衰落,但是直到目前為止,《通論》仍然是本世紀中最重要的西方經濟學著作,而凱恩斯仍然是本世紀中影響最大的西方經濟學者。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AdamSmith,1723-1790年)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最偉大的代表,是工場手工業和產業革命前夕的集大成的經濟學家,經濟自由主義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他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是一部舉世公認的劃時代的、不朽的名著。它的問世標誌著政治經濟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國富論》研究的是由於利己心而產生的經濟進程,其目的是闡明財富的起源及其產生和增長的條件。該書的中心思想是基於人性論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即經濟自由主義思想。斯密認為經濟自由是“自然秩序”的要求,最符合人的利己的本性,讓每個人都自由地追求個人利益,就能夠最好地實現社會的利益,國民財富也就能夠無限地增長。
斯密提出的經濟自由主義理論,構成了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和商品經濟運行的原則。《國富論》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了許多方麵的經濟理論,它所包括的不僅是政治經濟學、而且囊括了經濟史、經濟學說史和財政學。在該書裏,斯密締造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係,概括了古典經濟學在它的形成階段的理論成就,最先係統地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的各個主要學說,對它的形成和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數理經濟學的頂峰
保羅·薩繆爾森(PaulSamuelson,1915—)美國經濟學界的首腦人物,新古典綜合學派的重要代表。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消費者行為理論和資本理論;增長理論;數量經濟學的各類專題;福利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財政政策和收入理論;公共支出純理論;經濟學方法論;經濟思想史;有價證券選擇和投機市場理論以及人口經濟學。他1947年出版的獨創性著作《經濟分析基礎》是綜合到那時為止的微觀經濟學的傑作,也是到那時為止的數理經濟學的頂峰之作。該書的意義在於:從數學角度綜合了微觀經濟學的各個領域,為微觀經濟學建立了統一的數理基礎,提出了進行理論研究的數學工具。該書在論述經濟學的數學基礎方麵一直是經典性的著作。由於薩繆爾森對經濟理論中的動態方法和靜態方法的發展,以及他對提高人們的分析意識所做的貢獻,而成為第二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他的《經濟學》自1948年初版以來逐漸風行於美國等西方經濟學界,至今再版16次,成為最富代表性的教科書。
《微觀經濟學》
美國密執安大學經濟學教授哈爾·瓦裏安(HalR.Varian)是位全世界知名的微觀經濟學家,曾在世界上多所著名大學任教,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牛津、斯德哥爾摩等大學。1977年,他撰寫了《微觀經濟學》(高級教程)(原名為MicroeconomicAnalysis)這部教材,隨即被世界上多所著名大學采用,作為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必修教材。在此之前,他撰寫的《中級微觀經濟學》在大學本科學生教材中居於領先地位。
15年後,即1992年,瓦裏安教授對《微觀經濟學》(高級教程)這部教材作了另一次重大修改,形成了本教材的第三版。這一版本的教材一直沿用至今。經濟科學出版社購買了這部教材的中文版權,並於最近出版了本教材的中文版。
本教材在結構上與該作者的《中級微觀經濟學》基本相同,在相對應的章節中,甚至標題也相同。這是為了便於學生在使用本教材時能夠順利地與大學高年級時所學的內容銜接起來。照例,本教材的前半部分是對所有經濟學科都有用的基本工具——技術、利潤最大化、潤函數、成本最小化、成本函數、對偶、效用最大化、選擇、需求、消費者剩餘、不確定性等——作了深入的計量分析。而本書的後半部分由微觀經濟學的幾個專題的介紹構成。即資產市場、一般均衡分析、福利經濟、博弈論、信息經濟等。
新經濟製度--共享製經濟原理
摘要:本文從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出發,對現今的資本主義經濟製度和社會主義國家所實行的經濟製度進行了批判,並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新型的經濟製度--共享製經濟,以圖實現社會經濟的公平和效率。
我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二十年來,我們國的經濟體製、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已被打破。經過不斷的摸索,我們國確立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與現實經濟的蓬勃發展相對照,我們國的經濟理論還十分落後,未有突破性的發展。這已嚴重製約了我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進程,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並且在人們的思想中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改革目前處於停頓、徘徊狀況,其原因就在於我們尚未找到一條改革發展的現實可行的路線,在於我們在經濟理論上還是傳統的,還未能建立起新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模式。要使改革走出困境,首先要在理論上有所突破,使改革能夠在理性的指導下有序地進行。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經濟理論,需要衝破傳統經濟理論的束縛,反思傳統的經濟理論,本著科學的精神,建立新的科學的經濟理論。以此為目的,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一種新的經濟理論--共享製經濟,並據此建立了經濟體製改革的思路、模式,試圖為我們國的經濟改革找到一條現實可行的發展道路。
共享製經濟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1、人類生產經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人的欲望(需要)的滿足。人的欲望是客觀的存在的,追求欲望的滿足是人的天性。需要的滿足依賴於人的創造力。人們的創造力相對於人們的需要是不足的,稀缺的。
2、需要的滿足依賴於效用。效用是產品或服務所具有的滿足人們需要的性質,人們通過獲得效用、消費效用來滿足需要。獲得效用、滿足需要是人類經濟活動的最終目標。
效用作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因素,存在於人類的所有經濟活動中。
3、財富是一切具有效用的有形的無形的因素。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沒有勞動就沒有財富(效用)的產生。一切效用從根源上講都是來源於自然資源和勞動。勞動(勞動的效用)和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效用)相結合產生出新的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或服務(效用)。
4、剝削是指將不屬於自己所有的財產或收入占為已有的行為。任何人無論是勞動者還是投資者亦或是企業家,其應得的合理收入不構成剝削。
5、經濟生活的公平性表現在:為他人(社會)提供的效用量多的人所能獲得的效用量也多,即為他人(社會)的需要滿足所做的貢獻大的人所能獲得的需要的滿足程度也高。具體表現為,為人們提供了效用量多的人,所獲得收入多。
6、決定人們收入(生活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其向社會(他人)提供的效用量,而且隻有這一個因素。一個社會的分配機製是否合理,取決於人們的收入與其向社會提供的效用量是否一致。
7、經濟製度的公平性的標準: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具有平等自願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機會;每一個人的收入與其對社會的貢獻相一致。做到了這兩點,這個製度就是公平的,同時也是高效率的。
8、生產活動是提供效用滿足人們需要的一切活動的通稱。所謂提供效用包括兩種形式:一是效用的創生,即創生出原來並不存在的效用;一種是效用的實現,即將已經存在的效用轉移給需求者,從而使效用得以實現。
9、生產活動(通常意義上的生產活動,即指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是創生效用的,商業活動、投資活動、金融活動和企業家行為也是創生效用的,因而也是一種生產活動,稱之為廣義的生產活動,或生產性活動。即這些活動也是創造財富的,它們或直接地創生財富或間接地機會地創生財富。(在下麵所講的生產活動如無特別說明均是指傳統意義上的生產活動)。
10、勞動是指為了創生效用所付出的體能和時間,即為了創生效用所消耗的體力、智力和時間。
一般講,勞動對勞動者而言是一種付出,是負擔,是負效用(所謂負效用是指給人們帶來痛苦或不便的各種有形的無形的因素。比如垃圾,就目前而言,對於人們是負效用)。
生產活動是人的勞動所實現的,商業活動、投資活動、金融活動和企業家行為也是人的勞動所實現的。生產活動是勞動的結果,商業活動、投資活動、金融活動和企業家行為也是勞動的結果,是勞動的不同形式。所謂"勞動創造財富"的勞動不僅僅包括生產活動中的勞動,也包括商業活動、投資活動、金融活動和企業家行為中的勞動。
11、生產(勞動)效率的意義在於,以較少的勞動付出實現較多的效用量(淨增效用量)。生產效率高,則意味者生產者付出的勞動量少,實現的效用量(淨增效用量)大;生產效率低,則生產者付出的勞動量大,而實現的效用量(淨增效用量)小。生產效率從根本上講是勞動效率,是指生產活動在付出了一定的勞動之後所能夠創生的淨增效用量。
12、決定產品或服務價值(交換價格)的不是產品或服務中包含的勞動量,而是產品或服務的效用的大小(產品或服務的效用量)。邊際效用高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高,邊際效用低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低。
13、生產活動是勞動者、投資者和企業家共同實現--勞動者向企業提供勞動,投資者向企業提供資本,企業家向企業提供管理才能,勞動者、投資者和企業家通過各自的勞動向生產活動提供效用--勞動者向生產活動提供的是勞動的效用,投資者向生產活動提供的是資本的效用,企業家向生產活動提供的是組織管理的效用。生產活動是勞動的效用、資本的效用和企業家效用相互協作共同作用的結果。
14、勞動者、投資者和企業家在企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誰雇傭誰的問題。他們作為企業法人的組成部分,與企業的關係是平等主體間的合同關係。他們平等自願的與企業或企業發起人通過訂立合同--勞動合同、投資合同和企業家合同--組成企業法人,通過合同確立彼此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
15、企業生產生產經營活動的結果(淨收入)屬於勞動者、投資者和企業家共有(稱為利潤共享),在三者之間分配。勞動者、投資者、企業家應得收入取決於其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實際提供的邊際效用(邊際實現效用)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