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裏根就任總統後,實行了一係列體現供給學派的精神的政策,雖然沒有取得其在競選時所承諾的美好結果,但從長遠看,則如同國內外不少學者指出的那樣,正是這種政策效應支持了美國自90年代以來所保持的經濟長期繁榮。
薩繆爾遜
薩繆爾遜對經濟學的貢獻是多方麵的,但使他名揚四海的是他的《經濟學》教科書,該書首次實現了宏觀、微觀、財政、貨幣等一係列現代經濟學研究成就的綜合。
薩繆爾遜的名字,在所有從事經濟學研究和經濟學學習的人們中,幾乎無人不曉,這都是由於他寫就了風靡世界的教科書———《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中有三次綜合,但是最大的綜合要算薩繆爾遜。薩繆爾遜自己稱之為“新古典綜合”,即傳統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的綜合,從70年代起又綜合了對凱恩斯主義不滿的經濟學家的觀點,如承認“貨幣重要性的再發現”,加進了貨幣主義與貨幣要求的章節,故又稱“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綜合”。
英國學者埃裏克?羅爾在他所著的《經濟思想史》中對薩繆爾遜的《經濟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薩繆爾遜是馳名世界的現代經濟學教科書的著者。此書行銷最廣,譯本甚多。該書1948年出版以來,定期修訂重版。作者寫此書時,它已重版八次。此書非常成功。它標誌著和傳統結構與科目的徹底決裂,不僅反映出凱恩斯思想的影響,而且對該書介紹、提出的宏觀經濟分析的建立與進一步發展大有促進作用。此書的分析解說,約有一半的篇幅(重要的前一半)專用於闡述國民收入的性質及其決定,收入、就業機會與價格水平是怎樣波動的,以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怎樣能使總量分析體係能良好地繼續起作用。其餘一半,專門介紹微觀經濟學,討論由什麼決定各種貨物的相對價格,和什麼決定國民收入的總量分析以及分解成為各種貨物與勞務的問題。”羅爾的這段論述,可算是對薩繆爾遜的經濟學周到的介紹。
發展經濟學
關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揭示增長之源,“二元經濟”、“創新”、“起飛”,是描述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鍵詞。
人們廣為知曉的是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二元經濟結構的含義是:有一個按傳統路線經營的農業,它使用了大部分勞動,其顯著特征是自我們維持。一個是現代的傾向市場的部門,主要是工業生產。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來自後一部門,它的發展通過農業的無限供給勞動的支持,並且工人接受適應不發達農業地區的生活水平和風俗的低工資。現代工業部門的利潤使儲蓄增加,提供發展所需要的金融資本。
劉易斯的另一個貢獻是研究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他對發展中國家欠發展的原因進行了兩個層麵的分析。直接層麵的原因有三:一是從事經濟活動的努力,二是知識的增長及其應用;三是人均資本和其他資源的增加。深層次的原因是製度、觀念和環境。所有這些,都體現在他的《經濟增長理論》中。
講到經濟發展,不能不講到影響頗大的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熊彼特認為隻有通過不斷的創新才有經濟發展。熊彼特所講的“創新”包括引進新產品、采用新技術、開辟新市場、控製原材料的新供應來源與企業組織形式的創新。他認為企業家的天職就在於創新,如果不能創新就不是真正的企業家。當然,沒有以創新為天職的企業家,社會經濟也就不會發展。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一出即博得廣泛讚賞,今天也為處於改革開放之中的我們國經濟學家和企業家耳熟能詳。
研究經濟增長的另一位是以“起飛”聞名的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在他的主要代表作《經濟成長的階段》中,羅斯托提出,所有社會從其經濟發展程度來看,都處於傳統社會、“起飛”創造前提的階段、“起飛”階段、經濟成長成為社會的正常情況、以及高額群眾消費階段等五個階段。
科斯和諾思
舉起新製度經濟學的旗製度是經濟學發展的內生變量,率先的製度變革,可以得到超額回報。
新製度經濟學是最近20年迅猛發展起來的,新製度經濟學認為製定規劃者及製定製度者本身,也是符合新古典主義中具有穩定偏好,理性,尋求最大化行為假設的。
羅納德?科斯是新製度經濟學舉世無雙的理論巨匠和創始人,而道格拉斯?諾思則開拓性地使用新製度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解釋了經濟製度的演變過程。
在1937年發表的《企業的性質》的著名論文中,科斯提出了一個樞紐性概念,即交易費用,而著名判斷則是“企業是市場的替代”。“交易費用”簡單通俗地講,就是達成一項交易,作成一筆買賣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作為交易費用的某種商品的價格不在其中)。那麼,“企業是市場的替代”,即當市場上的交易費用大於企業內部的組織成本時,企業就會在企業內部生產,而不是在市場上購買。科斯認為市場機製總能把企業對市場的替代限度調節到能使社會總成本最小的程度。科斯以交易費用為樞紐,向我們說明企業的規模是適度的,不是越大越好。
科斯1960年發表的《社會成本問題》一反傳統以政府管製的辦法解決外部性的福利經濟學傳統,提出了全新的解決思路。科斯認為,隻要明確雙方的權利,雙方就會通過市場機製,尋找使各自損失最小化的合約安排,使社會成本最小。科斯宣布,隻要產權明確,市場就可以解決問題。科斯的這一研究開創了把法與經濟學結合在一起研究的先例。
新製度經濟學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史學家道格拉斯?諾思,他從製度的角度回答了為什麼有的國家持續幾個世紀的快速增長,而其他國家在經濟上卻停滯不前或者每況愈下的問題,而和福格爾同時獲得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思在1973年和羅伯特?托馬斯合著的影響甚大的《西方世界的興起》中,開宗明義提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
以產權理論為樞紐,諾思從縱橫兩個方麵勾畫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壯觀藍圖。從縱的方麵來看,諾思從他的產權理論出發,對於人類經濟發展的一係列重大現象,給予了令人信服的全新解釋。諾思認為,狩獵的,不具有排他性的公有產權與農業的排他性公有產權的差異,是解釋農業與遊牧業分離的關鍵。當然,諾思這一切分析的前提是資源稀缺。對於近代世界影響甚大的產業革命,諾思同樣認為是由於在製度安排上有了對發明創造的產權的保護使然。
諾思教授用他的產權理論,在縱向方麵說明世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又對英、法、荷、西班牙等國進行了橫向比較。他認為,當時英、荷的經濟增長和西班牙、法國的落伍,原因都在於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激勵製度。諾思的研究告訴人們,率先的製度創新,就好像率先采用先進的機器設備一樣,可以得到超過平均利潤的社會回報。
人力資本、家庭和公共選擇
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新拓展用研究企業的方法去說明教育、家庭、生育、以及社會行為,讓人耳目一新。
本世紀經濟學研究的重要特點是研究領域的拓展,涉及到教育、家庭、政治領域等。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對人力資本的研究,是從土地和人力資本的貢獻差異開始的。他說,高收入和低收入各國,其經濟現代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農田的經濟重要性的下降,而人力資本————技能和知識的重要性的上升,改善人口質量的投資,均能顯著提高窮人的經濟前途和質量。他的結論是,人力資本有助於勞動生產率和企業家才能的增長,投資教育絕不是一般的消費,而是生產性投資。
199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加利?貝克爾教授,以獎勵他把微觀經濟分析的領域擴大到包括非市場行為的人類行為和相互作用的廣闊領域。貝克爾研究的領域包括婚姻、家庭、生育、犯罪與懲罰等許多領域。
貝克爾經濟分析的最大貢獻是在家庭範疇上應用了傳統上隻用於研究企業及消費者的分析框架。在貝克爾看來,家庭是一個與企業一樣的生產單位,夫妻雙方通過“結婚證”這一把他們長期結合在一起的契約,代替了反複協商和不間斷地監督每日裏家庭生活所必須的、數不清的契約,避免了不斷(多次)簽訂契約的高昂的交易費用。在家庭內部組織生產,比商業性的多次“簽約”更為便宜。
貝克爾同樣把研究企業的方法用在生育問題上。他認為,家庭平均人口減少和出生率下降,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可以說是家庭為撫養子女付出的“相對成本”增加造成的。
而以布坎南為首的公共選擇學派的貢獻則在於,把個人之間相互交換的利益概念轉移到政治決策領域中。他們認為,人們在選擇公共產品,如安全、司法、利害一致、利益再分配“非商品”時,也是經濟人。布坎南把政治家描繪成一個“政治企業家”,政治企業家最重要的是通過向選民提供他們希望得到的“公共消費”的“籃子”,獲得更多的選票。而選民在投票時,也是在考慮該項方案對自己利益的影響。至此,公共選擇學派用企業行為模式,說明了政治行為模式。
百年來的經濟學回顧,說明了如下的道理:
其一,經濟學雖然是一種理論,但這些理論都是發生於經濟現實中的經濟理論,因而具有極強的現實感和生命力。
其二,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日益寬泛,而這一寬泛的共同特征都是用分析的行為模式去分析人的其它行為。
其三,人的行為與經濟製度之間是一個相互博弈的過程。率先的製度變革可以帶來超額的社會回報。
其四,經濟學不是簡單的工具主義,必須和本國的曆史、文化、傳統經濟現實相結合。
經濟學的經典專著推薦
今天的經濟學“大廈”並非一日建成。1776年,斯密出版了《國富論》,奠定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石,此後的200多年中,許多傑出人士不斷用新的方法、新的工具使我們能從另一個角度來認識這個世界。經常有人問,除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等社會主義經濟學經典外,其他的經濟學經典都主要講了些什麼內容?本期特請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晏智傑教授和杜麗群老師為大家介紹幾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典專著。
晏智傑教授1939年12月生於陝西西安,自1993年起至今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外國經濟思想史專業博士生導師。晏智傑1957—1962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係,1962年秋考取本校研究生,師從我們國經濟學界元老陳岱孫教授攻讀西方經濟學及學說史,1965年底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任教至今。現任中華外國經濟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市場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等職。近10多年來,晏智傑發表論著250萬字,譯著100多萬字,主要著作有:《政治經濟學史》(與人合著)、《經濟學中的邊際主義》、《剩餘價值理論釋義》(與人合著)、《亞當·斯密以前的經濟學》、《古典經濟學》、《西方市場經濟下的政府幹預》等,另有譯著4部,發表論文40餘篇。
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山之作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Marshall,1842—1924年)近代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人物。馬歇爾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該書在西方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該書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續和發展。以馬歇爾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學派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裏在西方經濟學中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而《經濟學原理》正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猶如剪刀的兩翼,是同時起作用的。《經濟學原理》一書的主要成就就在於建立了靜態經濟學。作為最有才華的數學家之一,馬歇爾在他的著作裏力求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思想,把數學的定量材料僅僅作為附錄和腳注。他獨自開創邊際效用理論,然而他在未把該理論完全納入他的體係之前並未公開這一創見。馬歇爾的經濟學說集是19世紀上半葉至19世紀末經濟學之大成,並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係和方法,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