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作者:李友唐
“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分布最廣、時間最長的全國性青年社團,1919年7月1日成立。發起人是王光祈、李大釗、陳愚生、張尚齡、周太玄、曾琦、雷寶菁7人。“少年中國學會”會員廣泛,包括早期共產黨人毛澤東、惲代英、鄧中夏、高君字、張聞天等;青年黨左舜生、李璜等:科教文藝界的朱自清、宗白華、田漢、張申府等。
成立經過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帝國主義進行武裝幹涉。日本為幹涉蘇俄革命,也為進一步控製中國,鞏固在北滿的統治,欲與段祺瑞政府簽訂《中日共同防敵協定》。1918年4月28日,日本東京留學生上千人開會,反對《中日共同防敵協議》,通電否認亡國條約,派代表回國號召開國民大會,遭日警幹涉。5月5日,為統一領導留日學生罷學歸國運動,“中華民國留日學生救國團”在日本正式成立。曾琦是領導者之一。5月6日,東京“留學生救國團”開會,反對《中日共同防敵協議》,遭日警抓捕。5月8日,留學生開始罷學歸國。 5月12日,“留日學生救國團”設總部於上海。
王光祈(1892—1936),1892年8月15日生於四川溫江縣。1908年進成都高等學堂分設的中學堂學習,與李人、周太玄、魏時珍、郭沫若、李劼人、曾琦、李璜等同班。1912年任報社編輯。祖父王澤山曾在趙爾巽家教讀,他出生前早逝。他被清史館趙爾巽調到北京清史館做書 記員他同時到中國大學學法律,擔任《京華日報》記者。
6月25日,為在北京成立“救國團”分部,曾琦抵京的第一天即與王光祈會談。1918年6月30日王光祈、曾琦、陳愚生、周太玄、張夢九、雷眉生在北京順治門(即宣武門)外南橫街盆兒胡同嶽雲別墅張文達祠聚會討論了王光祈對少年中國學會的創意。王光祈認為,“留日學生救國團”反對段祺端內閣,在京津兩地難以成功,即便成功,也難持久。他建議集結有誌青年,增進學識,成為人才,方能救國、建國。
6月30日,王光祈、曾琦、陳愚生、雷寶菁、張尚齡、周太玄6人聚會宣武門外嶽雲別墅召開籌備會議,成立社團。他們受意大利革命家馬誌尼在西方創造“少年意大利”和梁啟超1900年所作《少年中國說》啟發,將社團起名“少年中國學會”。會議推舉王光祈起草規約,確定學會的宗旨是“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實學術,發展社會事業,轉移末世風氣。”規定了八個字的信條“奮鬥、實踐、堅忍、儉仆”。曾琦曾邀李大釗參與發起。
“他們(李大釗、主光祈、陳愚生)共同之處是:思想傾向於新的一麵,要成立一個團體來尋找方向,實現理想,要堅決與舊的一切劃清界線,決不與任何舊的實力妥協。要想在青年的朝氣上麵加上奮鬥刻苦的精神,以一完全嶄新的姿態和作法,去創造一個少年中國。因此,許多地方王光祈與李大釗和陳愚生的思想有共鳴之處。”他們“聯合同輩,殺出一條道路,把這個古老腐朽、呻吟垂絕的被壓迫被剝削的國家,改變成為一個青春年少、獨立富強的國家。”7月1日七人共同署名發起“少年中國學會”,王光祈為籌備處主任。
7月下旬,“少年中國學會”又在中山公園聚會決定:凡加入少年中國學會會友,一律不得參加彼時的汙濁的政治,不請謁當道,不依附官僚,不利用已成勢力,不寄望過去人物;學有所長時,大家相期努力於社會事業,一步一步來創造“少年中國”。信條:“一、奮鬥,二、實踐,三、堅忍,四、儉樸。”
經過一年的籌備,1919年7月1日上午10點,在後王公廠回回營2號(今鬧市口中街48號)陳愚生家中召開了成立大會,正式宣告成立少年中國學會。王光祈為執行部主任。學會的宗旨改為“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少年中國學會成立之後,由於李大釗的參與發起,陳獨秀、蔡元培的支持,學會會員迅速增加,鼎盛時期10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