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術語(1 / 3)

經濟術語

經濟

經濟在中國古代有“經世濟民”之意。在印歐語係中,此詞源於希臘,原意指家庭管理術。現在,經濟一詞是指:①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或消費的活動。如基本建設、市場交易等活動。②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或社會經濟製度。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社會上層建築賴以建立的基礎。③生產領域的泛稱。如國民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經濟發展水平等。④指節約、節省。即人們在各種經濟活動中盡量節省人力、財力、物力,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成果。

經濟學

這是研究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種相應的經濟關係發展變化的規律及其應用之科學的總稱。經濟學包括的學科很多,有研究經濟關係即生產關係運動規律的政治經濟學;有研究某個部門或領域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的發展變化規律及其應用的部門經濟學,如工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有研究各部門所采用的技術及其經濟效益,為製訂技術政策、技術措施、技術方案提供科學依據的技術經濟學;有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及其經濟關係的國際經濟學等等。其中,政治經濟學是其他各個經濟學科的理論基礎。

政治經濟學

這是一門研究生產關係即經濟關係的科學。其任務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各階段上生產關係發展變化的規律。它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而逐步形成的。由於所研究的對象直接涉及各個階級的物質利害關係,因此,它具有強烈的階級性。

“政治經濟學”一詞是由法國重商主義者蒙克萊田在1615年發表的《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首先使用的。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它是在17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產生的,這就是以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其學說既有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內部聯係迸行公正客觀探討的科學成分,又有美化資本主義製度的庸俗成分。18世紀末19世紀初,產生了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它拋棄古典經濟學中的科學成分,發展其庸俗成分,完全成為替資產階級辯護的理論。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以法國西斯蒙第和蒲魯東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它一方麵批判資本主義製度,另一方麵又讚美小生產,夢想恢複過去的小生產方式。19世紀中葉,適應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需要,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它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及其發生、發展和滅亡的運動規律,指出無產階級革命和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後來,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在領導本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提出的許多關於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新理論,特別是鄧小平同誌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杜會主義的理論,都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生產力

生產力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和他們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從而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力量,也就是人類在生產過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並獲得適合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的能力。它是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生產力包括三個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在生產力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部分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性質的主要標誌,是劃分經濟發展時期的主要標誌。科學技術被應用於生產過程,滲入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之中,可引起他們素質的變化,產生出巨大的物質力量,從而轉化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因此,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

生產關係

生產關係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它的具體內容包括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麵的關係。生產資料所有製是生產關係的基礎。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製形式,決定人們在生產中一定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一定的交換關係、一定的產品分配和消費關係。

生產資料所有製結構

生產資料所有製結構指各種生產資料所有製形式在社會經濟中所處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關係。所有製結構狀況取決於一個國家社會生產力的狀況。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生產力水平差別越小,所有製結構就越簡單;反之就越複雜。在所有製結構中占主體地位的所有製形式的性質決定社會的經濟製度。我國現階段生產力水平從總體上看還比較低;內部呈現多層次性,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生產力和落後的手工生產力及中間各層次的生產力並存;各地區、部門的生產力水平不平衡,工業比較先進,農業比較落後,沿海地區比內地先進。生產力的這種狀況決定了我國現階段的所有製結構必然是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形式並存。

經濟製度

經濟製度指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不同的生產關係總和構成不同的社會經濟製度,一定社會的經濟製度又構成該社會的經濟基礎,並規定其政治製度、法律製度以及人們的社會意識。因此,經濟製度是上層建築賴以建立起來的基礎。作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總和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同樣也是社會主義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決定了社會主義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麵。經濟製度有時也指一定社會經濟部門或某個方麵的具體製度,如工農業經濟製度、經濟合同製度等。

經濟體製

經濟體製指一定經濟製度的具體表現形式以及組織、管理和調節國民經濟運行的製度、方式、方法的總稱。其內容主要包括:國家管理國民經濟的基本原則、政策和方針;生產資料所有製結構和具體形式;經濟組織形式;管理製度、管理方法等。它由經濟製度所決定,又區別於經濟製度,同時,對經濟製度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條件的變化,經濟體製也應不斷改革完善。我國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逐步改革,興利除弊,正在逐步建立起一個適合我國經濟發展要求的市場經濟新體製。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這是我國根據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於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上確立的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模式。即: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係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杆和競爭機製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息反應比較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同時,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引導市場健康發展。這種體製的基本結構主要有三部分:①以現代企業製度為基礎;②比較發育成熟的市場和市場體係;③必要的宏觀調控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