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文化傳播方式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啟示(3 / 3)

三、傳統文化注重生活化、細節化場景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進行道德教育。例如,在《禮記·鄉飲酒義》中有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民知尊長養老,而後乃能入孝悌。”這種道德教育就是在日常活動中進行的。意義主要在於序長幼、別貴賤,以一種普及性的道德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成就孝悌、尊賢、敬長養老的道德風尚,達到德治教化的目的。

借助日常生活場景開展道德教育有助於道德要求的具體化、形象化、常態化,時刻把道德知識與道德實踐結合起來,同時充分滿足人們的情感需要,把情感交流與人格培育有機地融為一體。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常常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能夠達到“化民而不自知”的效果。這些特點提高了道德教育效果,使道德價值內化為一個民族心理性格、行為方式、思維方式。

鑒於此,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意識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融入日常生活中,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深深植根於人們的思想觀念中。要達到這一目的,可以從發揮傳統節日的教育功能和建設良好家風來實現。

節日是文化的節點,是民眾精神生活的集中體現,是人們溝通、調節天人關係、人際關係以及安撫表達人們內在情感的時機[2]p17。我國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等,都有豐富的道德價值內涵,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傳統節慶生活中的祭祖、祭灶、拜月,以及清明踏青、登高辭青、除夕守歲等活動,均無一例外地是少長鹹集,共同參與其中。如此,兒童便身在其中,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節慶文化的洗禮和教育。”[3]p140由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繼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要求,節日裏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和儀式,有利於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家風又稱門風,是家庭或家族傳統風尚或作風[4]。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行為不自覺地成為未成年孩子模仿的對象,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言談舉止、處事態度、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塑造和諧、健康的家風,把愛國、友善、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融入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日後步入社會,他才能成為一名有責任感和正義感的合格公民。良好家風的形成,離不開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密切配合,家庭、學校、社會必須形成合力,共同致力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傳播。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凝聚著先人千年的智慧,其中不乏科學性和藝術性。在社會深刻變革,人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時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任重而道遠。吸收借鑒傳統文化有益的傳播方法,古為今用,能更加有效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林之達.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手法[J].天府新論,1996(3).

[2]蕭放.傳統節日與和諧社會[J].政工研究動態,2007(5).

[3]趙東玉.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沈林.家風是家庭教育的無形的力量[J].中國教育學刊,2014(4).

責任編輯 吳自鋒